(3)指名回答数的结果。(板书:12条)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清楚地观察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看屏幕,看一看棱的框架。 (4)课件演示:隐去长方体的6个面,出现由12条棱组成的长方体框架,并将此框架旋转一周。 师:注意观察屏幕上这4条红色的棱(课件演示:将左右方向的4条棱从左往右逐渐变成红色)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启发学生说出:这4条棱互相平行) 师:我们把这样的4条棱称为一组相对的棱。从框架中很容易看出长方体一共有三组相对的棱。
(5)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另外两组相对的棱分别变成绿色和蓝色。 师:现在你们量一量长方体每条棱的长度,看一看,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学生通过测量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课件演示:分别抽象出三组相对的棱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谁能把长方体棱的特点完整地总结一下? 4.顶点的认识。 师:同学们接着观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是什么? (1)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3)课件演示:依次隐去6个面,再分组闪动12条棱,最后一次闪动8个顶点。 5.师生共同归纳整理长方体的特点。 (1)组织学生根据刚才的探究独立填写教材11页表格的长方体部分内容。 (2)汇报填写情况,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1.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认识的长方体画下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画长方体。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纸盒,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说一说最多能同时看到它的几个面。 (学生观察后发现:最多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长方体纸盒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纸盒放在左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纸盒如果画下来就是这样的。(课件演示)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初步感知。(课件演示:逐渐去掉长方体的棱,直到只剩下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为止) 师:只看这三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是什么形状的吗? (2)呈现概念。 师:你能给这三条棱起个名字吗?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3)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 把长方体摆正,让学生辨认长方体的长、宽、高。 (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作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作高)
(4)小组合作将长方体纸盒横放、侧放,指出它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引导学生把学具变换放法,突出图形的变式,在变式中理解,让学生真正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点。 1.课件展示:放映动画,把长方体中较长的棱缩短,使长、宽、高相等,把长方体转变成正方体。 讨论: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归纳: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作正方体。 2.引导探究: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正方体纸盒,用探究长方体特点的方法探究正方体的特点。 3.归纳总结。 师:谁能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1页表格的正方体部分内容) 4.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1)引导学生对照表格按照顶点、面、棱的顺序,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把正方体的特点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迁移学习方法,较好地达到学习目标。通过表格完整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记忆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