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随笔 ]《苍穹之昴》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3 21:3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央视播放过的中日合拍电视剧《苍穹之昴》,光看名字倒是很吸引人,因为带着一抹神秘的色彩,让人一眼看不透,反倒催生了一探究竟的兴趣。再加上剧中由张博饰演的光绪皇帝和由日本演员田中裕子饰演的慈禧太后,在网络上经常被提及,广受好评,说明这部剧有着不错的群众基础。近期特意找来了书籍拜读,一口气读完,心中积聚的想法不吐不快,认真写一篇读后感吧……

不谈电视剧,不谈正史,仅仅“就书论书”,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  

第一,是全书要传递的最重要内涵,即命运与努力,人们该信奉哪个?我喜欢这部小说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在此,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告诉读者:我们难以确认命运是否真正存在,但努力却是实实在在能看到回报的。一个放荡不羁、不被全家人看好的公子哥梁文秀,因为相信命运不凡而走上了状元之路,却又因预言的结局而一心求死。直到被众人齐心协力救出,他才意识到并非只能沿着命运所预言的道路走下去,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那所谓的命运——别人口中说出来的自己的人生之路。而另一个主人公李春云,一个本没有未来的拾粪小男孩,虽然早已知晓自己能出人头地的预言是个善意的谎言,但他仍不愿放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的梦想,即便放弃男人最宝贵的东西也不惜一搏。他完完全全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人生轨迹,到最后还是他的奋斗经历促使梁文秀从预言中走来出而决定活下去。英雄不问出处,人可以创造命运,只要不懈努力,就永远存有一丝希望;感叹“没法子啊”却又不主动寻找出路的自暴自弃做法,才真的会让人走上绝路。这样积极向上的内涵,似乎读来真的能给人力量,信念于人生是多么重要!

第二,谈谈书中传递的仁爱和反战思想。仁爱自不必说,主人公梁文秀、李春云都是极善良的人,文秀代春儿扶养妹妹,同情穷困的人;春儿有了钱财就帮宫中太监们赎回“宝”,还给天主教会捐赠钱财。在传教士眼里,春儿简直就是主的化身。这种不分国界、不分贫富的仁爱,是人世间的希望所在。反战方面,书中在日本驻华公使馆工作的柴少佐有句话,说明治时期日本国内会津之战的悲剧“不是源于战争的失败,而是因为没有回避战争……”。而且,在作者笔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甚至还辞去首相之职,亲赴天津试图调停。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紧张对立态势,遗憾的是终究无能为力。原因作者解释得也算合理,至少在那时的局势下,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对日本来说是“唇亡齿寒”,若大清陷入混乱,列强趁虚而入瓜分中国,与日本而言也将是很大的隐患,所以伊藤博文等人还不至于短视到为了分一杯羹而引狼入室,给自己国家带来绝对的威胁。根本原因在于欧美列强并不把东亚出身的日本当成自己阵营的同伙,他们还是很看不起这个脱亚入欧的国家。作者在书中委婉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战争给所有人都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志士仁人应为避免战争而极力奔走,战争只是万不得已时的外交手段,实乃下下策。  

第三,谈谈全书对人物评判的基调。书中对人物的褒贬意味很明显,例如曾国藩、李鸿章、恭亲王以及外国记者们都是英明、正义的形象;而对荣禄、袁世凯、李莲英、康有为、王文韶、咸丰帝、同治帝、隆裕皇后则是直白地贬损;对主人公梁文秀、李春云以及慈禧、光绪、翁同龢、白太太等人似乎是不褒不贬。慈禧和光绪是一对苦命的母子,明明彼此都关爱对方,却只能一步步被两个对立的政治利益集团所裹挟,最后竟势不两立。历史的真相我们已无从得知,书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也不能简单对应起来,因此无需讨论书中所述是否真实,只当是作者在讲故事而已。在我看来,作者架构的母子亲情非常合乎人性,只是个人抵不过利益集团和历史大势,最终故事的结局也只能是悲惨的。

第四,再谈谈全书的语言风格。小说是日本小说家浅田次郎写的,虽经台湾学者翻译,但语言风格还是浓浓的日本味。看着书中的文字,很容易联想到日本动画片、电视剧、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人物脸上那种欲言又止、隐忍纠结的表情。例如“不是这样的。”这句话,在人物对话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凡是谈话双方出现意见分歧,这句话一定会出现。试着想象一下对话场景:一方说完,另一方就紧接着冒出这样一句话;在这句话被说出之前,它的主人是多么揪心却又隐忍地听完了对方的话啊。此外,全书都贯穿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占卜、预言,乾隆皇帝灵魂的多次出场,传教士的往来信件内容,等等,就像日本这个国家给人的神秘莫测感一样,让人猜不透,不敢不信,又不敢全信。

最后,还有一些疑问,如书中提到西洋来的传教士对大清国的城市建设、技术改进作出了巨大贡献,带来了玻璃制造工艺、设计建造了中西合璧的圆明园等,不知是否属实;郎世宁这位人物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乾隆皇帝是否真的会弹管风琴,郎世宁为他画的西洋画画像是否存在;李鸿章是否真的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等等疑问,还需一一找资料核实。这是一部小说,也许作者只是为了安排情节发展而提到上述内容;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历史小说,上面这些有趣的问题没准真的是作者借用了历史。带着一颗探究的好奇心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失为生活的调剂品。读书不正是为了寻找大道、解决疑问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2: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