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七子之歌》是著名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写的一组诗歌,课文选录了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诗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国他乡的闻一多耳闻目睹了中国同胞所受的侮辱和欺凌,更加剧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恋之情,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于是创作了《七子之歌》这组著名的爱国诗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被外国列强侵占的澳门、香港、台湾等祖国珍贵的领土比作离开了母亲的七个孩子。全组诗歌以简朴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澳门、香港、台湾等地饱受凌辱与苦难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急切愿望,抒发了他们(也是作者自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愫。诗中那一声声饱含血泪的呜咽、呼唤,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
  《朱鹮飞回来了》讲述一支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为了寻觅接近灭绝的国家一级维护动物朱鹮,深入秦岭腹地。在当地群众的热心协助下不畏艰辛,终于发现朱鹮并设法使其在自然维护区内顺利繁衍、健康生长的事迹。全文强烈表达了人类渴望即将灭绝的珍稀动物能回归自然的美好心愿。
  《陈嘉庚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在南洋筹资募捐支援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捐资兴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普及和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家资和一生心血,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定居,受到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敬爱的故事。全文语言浅显,但内容翔实,事迹格外感人,深深表达了一个海外赤子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热爱,表达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一中华子孙的宿愿,提示“回归”这一人生哲理。
  《皮匠和银行家》是一则外国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皮匠在自食其力地过着清贫生活时,一天到晚不停地唱歌,生活得非常愉快,而他的邻居阔佬银行家却很少歌唱,还睡不好觉。但当皮匠得到银行家给他的一百个金币后,反而失去了歌声,整天到晚担心、怀疑、虚惊。最后皮匠终于醒悟,为使香甜的睡眠和愉快的歌声回归,又把那一百个金币还给了银行家。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应当认识自我,相信自我,确立自我,要愉快地生活。快乐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栏目布置了“我”的摘录笔记,引导同学在阅读中学习摘录重点词语和句子,学习并积累名言名句。“初显身手”栏目布置同学编演课本剧《皮匠和银行家》。学唱《七子之歌》,查找关于“七子”的资料。“金钥匙”栏目引导同学自身要学会纵向比较,看到进步;还要学会和同学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他人的优点、自身的缺乏,继续努力。
单元教学目标:
  1、同学独立学习21个生字,正确认读每一个生字,写会要求会写的16个生字,练习口头或书面使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写摘录笔记。在阅读时能找出自身认为重要的和优美的词句,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历史背景、生活实际等方法弄懂这些词句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背诵自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积极搜集有关“七子”和朱鹮等方面的资料,和同学交流。
  5、学习《皮匠和银行家》一文时指导同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编演课本剧,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同学的语文综合素养。
  6、继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如“总分”段式的进一步认识和运用。
  7、在指导同学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感悟“回归”这一主题广博而深沉的内涵。
  8、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金钥匙”的指导,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本单元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回归”这一内涵丰富的主题编排设计,在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案还是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本单元内容,都须贯彻整体性原则。为了便于同学对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的理解、感悟,可先学习主体课文《七子之歌》和自读课文《陈嘉庚的故事》。这两篇课文从不同层面但却从同一角度体现了“回归”主题。将这两篇课文互相印证着学习,便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初步理解感悟“回归”这一主题的内涵。另外,教师组织同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围绕单元主题,从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综合发展着眼。将听、说、读、写、查找、编演、评价等学习活动贯穿在单元教学中,使之融洽地结合起来。
  2、引导同学角色移位,入文入境入戏。客观地说:“回归”这一单元主题的设置是非常好的,非常有利于同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但要使同学正确全面地理解并掌握这一单元主题又是非常困难的。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引导同学进行角色移位,入文、入境、入戏,以促使同学对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的理解与感悟。如学习《七子之歌》,因现在的同学远离战争年代,根本没受过大苦大难,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难度。引导同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自身是一位背井离乡漂泊异域的游子,假如自身是一个无家可归倍受欺凌的弱者,假如自身的家乡被列强侵占而遭受躁躏,那时将有何感受?那时最最渴望得到的将是什么?陈嘉庚先生生于我国被外国列强侵占瓜分的时代,他因从小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的种种暴行,他才会身在海外,心系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家乡的发展,他才会倾资办学、发展教育;因为深深眷恋着祖国和家乡,他才会在晚年“叶落归根”。学习《陈嘉庚的故事》,引导同学想一想,“假如自身也生活在那个年代,将会怎么想、怎么做?”引导同学入文、入境,同学就容易理解陈嘉庚的所作所为,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叶落归根”,理解“回归”的内涵而从中受到教育。学习《皮匠与银行家》要同学编演课本,促使同学对课文的更深理解,加强语文素养的综合实践。但若想同学编演的剧能胜利,就须引导同学角色移位,让同学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一想,假如自身是那个皮匠(或是那个银行家)应该是怎样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所作所为。”引导同学角色移位,就能协助同学进入其时的环境,能“入境”才干真正“入文”和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人文”才会“入戏”,同学在编演课本剧时,才会有真情实感。
  3、继续重视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课标》在“前言”局部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学习本单元内容,需要同学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大量信息。如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七子”指哪七子,新中国成立前的屈辱史,有关朱鹮的资料,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义举等等。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的激情,可以协助同学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回归”这一单元主题的深厚的内涵。
  4、加强读的训练。
  (1) 引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七子之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教师要重视引导(或指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加深体会澳门、香港、台湾等地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还要引导同学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思乡、念亲的情愫。
  (2) 继续培养同学默读的能力,同学马上就要步入高年级段的学习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同学默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教给同学默读的方法,培养同学默读的习惯。引导同学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想,边圈点批画;画出重点词句,画出不懂的问题还应与同学交流自身对问题看法。如学习《朱鹮飞回来了》,应引导学会结合课后习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文章的题目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5、认真布置好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给同学提供展示的平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课文实践能力。本单元教材为同学提供了多次进行语文综合实践的机会,教师在教学前应精心设计,在教学中依据学情的生成、发展与变化适时调控,相机而行,布置好各项活动,并做必要的指导。如学习本单元须同学做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教师除了引导同学做好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运用,还应引导同学做好课后的整理、综合工作,使这些资料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使同学对资料内容自身及课文,单元主题的认识、理解更加深化,得到升华。建议教师在本单元学习后布置同学以“回归”为主题办墙报、展板、手抄报、演唱会、资料集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充沛利用“金钥匙”栏目引导同学在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做好自检自评工作,认真、虚心、客观地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既要比出成果,看到光明,又要比出缺乏,比出勇气,比出动力。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同学搭建平台,让同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实践,让同学尽情地展示自身的才气。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诗歌的阅读,更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利于准确掌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诵读与表达中,给同学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时间:2至3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和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果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果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与了多种同学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迸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沛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同学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èi què níng dàn
  襁 褓 掳去 梦寐 凤阙 狞 恶 啖着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 膏 号 啕 氤 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同学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同学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同学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安排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身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干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同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同学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同学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同学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同学准确掌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2)生选择自身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竞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同学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 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再也不敢来侵略我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同学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同学朗读自身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同学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发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九、安排作业。 誊写诗中最喜欢的一首。
点评:
  本课设计主要体现了三个“注重”。
  首先,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阅读是搜集处置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安排同学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同学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同学处置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其次,注重了同学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同学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同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品读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使同学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逐步加深,进而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在感受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第三,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同学思维的拓展。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设想闻一多先生的感受,改写诗歌以及搜集其它几首诗来阅读,都是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方法,使同学进一步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能力。
《朱鹮飞回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生词。
  2、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有关朱鹮的资料,了解朱鹮。
  3、通过小组合作,让同学在交流与碰撞中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5、了解科考队员们在小朋友的协助下,发现并精心维护朱鹤的经过,培养同学维护野生动物、维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看我板书课题(朱鹮飞回来了)。
  2、请同学来读一下课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就怎样读,谁来试试?(生读,或高兴,或惊喜,或如释重负。)
  3、什么是朱鹮?你对朱鹮有哪些了解?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吧。(介绍朱鹮)
  4、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可能的问题是:朱鹮飞走过吗?朱鹮为什么飞回来了?是谁让朱鹮飞回来了?相机板书。)看来同学们对课题都有着自身的理解,自身的感受,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理解得更深刻,感受更丰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都预习课文了,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容易出错的生字词,给你的同伴们提个醒。(按捺[nà] 腼腆 孵[fū]化等)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3、谁愿意来说一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记叙了一支科考队来到大山里,依靠当地群众寻找到接近灭绝的朱鹮,并想方设法维护朱鹮,使朱鹮在自然维护区内顺利繁衍、健康生长的事)
  4、同学们,课文以《朱鹮飞回来了》为题,那朱鹮原来是飞走了吗?课文中“飞走”指的是什么?(飞走,其实是指接近灭绝)
  (1)从哪里知道了朱鹮接近灭绝?你能从书中找到依据吗?我看哪一位细心的同学最先找到了?(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些句子:“1978年,一份有关野生动物的紧急报告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关注。……”)
  (2)朱鹮为什么会接近灭绝?原因可能都有哪几个方面?(板书:污染、捕杀……)
由此可见,朱鹮是即将接近灭绝的动物,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板书:擦掉问号)
  (3)那为什么科考队又会来到陕西洋县呢?(他们认为那里森林茂密……)
因此,在那儿找到朱鹮的希望较大。
  (4)它们找到了吗?(找到了)
三、品读课文,质疑问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14自然段,边读边考虑:为了朱鹮能够“飞回来”,小光和小伙伴配合科考队做了哪些努力?(小组同学交流此问题。可依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说说。)
  (板书:宣传 寻找 维护)
  1、积极发动――和小伙伴一起寻找线索。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1)分角色读小光与小胖子的对话,谈感受。(2)再读,生评价。(3)师生合作读。(4)扮演读。
  小光从小胖那里得到了朱鹮的相关信息,于是第二天就陪着科考队员一起寻找朱鹮。
  2、为科考队――带路寻找。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看看你从中都体会到了些什么,并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一会咱们一起交流。
  他们来到一片稻田中隐蔽起来……以免干扰观察。
  想象一下,除了这些困难,科考队员还忍受着哪些困难?
  这两只鸟儿……踏破铁鞋,千辛万苦的寻觅终于有了结果。
  为什么说是踏破铁鞋,千辛万苦的寻觅?(“我国自从1964年在甘肃捕捉一只朱鹮以来,一直没有发现朱鹮的踪迹。为了查明朱鹮在我国的生存情况,一支科考队到全国各地寻找朱鹮。”)
  静候一旁的科考队员……珍惜的鸟儿。
  比较:他们像守候着一只易碎的宝瓶一样,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悄悄地拍摄照片…
  他们守候在这两只鸟儿的旁边,观察着,拍摄照片…
  请同学们看屏幕,他刚才是说的这句话嘛?(不是)好不好?从第一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力维护――挖田螺泥鳅、抓小鱼小虾喂养体弱的小朱鹮。请同学读一读13自然段。
考察队员在朱鹮的巢边搭起了窝棚,忍受着风吹雨打、日晒虫叮,精心地观察、守护着这几只朱鹮……
  小光和小伙伴们也挖来田螺、泥鳅,捉来小鱼、小虾喂它。
  维护朱鹮的仅仅是科考队员和小光吗?(还有老师、同学、村民们。所有的人都积极的参与到维护朱鹮的活动中来。)
  现在,谁能说说朱鹮为什么能够“飞回来”?(有科考队员的努力,还有像小光这样热爱野生动物的小朋友的协助,是所有人的爱把朱鹮给唤了回来。从根本上说,是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擦掉问号,同时画心)
  4、请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情感深化
  真可谓是失而复得的朱鹮啊!关于陕西洋县维护朱鹮的情况还有一段后话,想知道吗?
  师读(配乐)《失而复得的朱鹮》(节选):
  “朱鹮近几年数量的迅速发展增加了我们恢复该物种的信心。但是回想拯救这一物种的经历,不由令人心悸。假如考察队晚两年组织,假如这7只朱鹮未能胜利地繁育,……。幸运的是这个物种被胜利地保管下来,并扩大其分布区和其他的维护,希望这种几遭绝灭的物种能够永远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希望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欣赏到这种美丽的动物,并与他们相伴生长。”
  同学们,小光等人为拯救朱鹮所做的努力我们有目共睹,他们的行为又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作为小同学的我们又能为维护野生动物做些什么呢?(生畅所欲言,板书)让我们向小光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维护身边的动物,保护他们,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维护野生动物,做它们的好朋友!这样才干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生机勃勃,永远多姿多彩!
五、小结
  同学们,其实文章的题目饱含了作者的感情,通过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题:朱鹮飞回来了。
六、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中还有哪些接近灭绝的动物,了解他们的现状。
  为维护野生动物写宣传标语,用实际行动维护野生动物。
  推荐阅读:《中国地理》朱鹮篇
板书:
        朱鹮飞回来了
  飞走(?) →→→→→ 飞回(?)
  环境 宣传
  捕杀 寻找
  食用 维护
  接近灭绝 快乐生活
教学反思:
  一节新教师比武课下来,仿佛使自身经历了一场洗礼,感觉自身受益匪浅。静心深思这节课,回想这整个教学的过程,此时的我才真正的懂得了,要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深入的了解以及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这些却是我们新教师所欠缺的和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所历练的。同时,这节课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上好一堂公开课,不是在扮演,而是要让同学在课堂上真正的有所得,有所发展。回想整堂教学,有许多值得回味并可在以后教学中借鉴的精彩之处,也有遗憾的需要在今后的授课中修正的地方。
  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邵老师班上那群有胆有识、朗读技巧娴熟的孩子们,他们的精彩朗读和扮演使我至今记忆犹新。虽然我们从未合作过,但是他们出色的表示着实让我这新教师的课堂平添了几分精彩,我想,这与邵老师平日扎实有效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应当注重平日对自身同学的训练,让同学们在我们的课堂中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同时,这节课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了解同学的学情,对于一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是多么的重要。我曾在我们班级中试讲过这一课,班级的孩子是我所了解的,因此许多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当说是更适合我们班级同学的学情,因而感觉教学环节流畅。而在这班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生了许多使我始料不及的地方,这才使我真正的意识到,了解同学的学情,是对一名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对症下药”,才干见其“疗效”。当然,这样的一堂新教师比武课也正是对一名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的考验,我也愿有机会再有这样的历练……
  新教师比武后,没有我想象中那样的轻松,反而是多了几分使命感,因为我已清醒地认识到,教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不时积淀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时地付出努力,不时地空虚自身、更新自身,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时的积累与反思,才可能使我们快速地生长起来,也就不会整日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同学学习情况,我设定了以下三种教学质量检测方式: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地扮演对话局部。2、谈一谈自身对课文题目的理解,题目中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3、办一期题为《野生动物与我》的墙报,做一名野生动物小卫士,宣传并呼吁周围的人们维护野生动物。第八单元 舟 船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舟船”为主题组合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围的风景,以及折纸船、航天飞船等方面选编课文。
课文包括一篇小说、三篇说明文、两首古诗、一首现代诗歌和一则新闻。《跳水》中船长表示出的冷静、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沙漠之舟》的称呼,概括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对人的作用。无论从文体看,还是从内容看,本单元的课文都各自相对独立,借助“舟船”的主题松散地组合在一起。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同学的情况布置教学内容。
建议本单元教学10课时
跳 水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科7个生字,正确读些生字新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面前冷静、冷静、果断的性格,学习他处置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示,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置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安排同学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创设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文《跳水》。(板书课题)
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引导同学看课题想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引导同学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调试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认读生字,并在文中标出。同桌之间互读生字及生词。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3、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 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2、 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找生回答,教师随之板书:猴子撕帽子 孩子爬上桅杆。 孩子走到横木上 遇到危险。船长开枪 孩子跳水 孩子得救。
四、 巩固延伸
1、 指导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 安排同学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 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
1、 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2、 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同学接着说“放肆”的结果。
同学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
用“显然”说一句话。
3、 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同学读相关的段落。
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
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
4、 默读课文,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救孩子?(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争辩,畅所欲言)
引导同学质疑: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假如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 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 教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列夫.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同学讨论汇报:
(1) 遇到危险,头脑要冷静;
(2) 遇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
(3) 开玩笑不能太过分。
四、 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
板书设计: 跳水
课后小结:
沙 漠 之 舟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资料、具体化的写作方法。
3、 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清楚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协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资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合作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 齐读课题,设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请大家齐读课题。你知道“沙漠之舟”是指谁?(骆驼)对!那你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吗?(请知道的同学简单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为什么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
2、 同位齐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 依照内容的不同,把课文分成两段。
4、 说说两段段意。
三、 合作学习,解决重点
1、 教师出示考虑题:骆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1: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适应沙漠气候?它被称作“沙漠之舟”的原因是什么?
2、 依照考虑题,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注意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去)。
3、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同学有条理的回答问题)
(1) 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身体高,脖子长,所以能忘到很远的地方,也就能认路;嗅觉灵敏,能帮人们找到水源;刮风时鼻孔回闭起来;腿上有平病,不会被热的沙子烫伤;脚掌又宽又厚,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沙子里;驼峰里能贮藏脂肪。
(2) 因为骆驼能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读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四、 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五、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合理修改课文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 完成课后练习二:修改资料,插入课文
1、 熟练朗读课文第一段内容。
(1) 了解写作特点:本段以“总——分”方式构段,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2) 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朗读考虑,明白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天地”。
2、 了解本段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写作特点后,放手让同学修改课后的资料,加入课文第一段。
3、 交流。(只要同学修改的合理,就要肯定)
三、作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观察自身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语 文 天 地
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中的六项内容——摘录笔记、读一读、畅所欲言、初显身手、课文分析、金钥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完成语文天地中的四项内容——摘录笔记、读一读、畅所欲言、初显身手
教学过程:
一、 我的摘录笔记
1、 读词语和句子。
2、 引导同学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词语的用法。
4、 说出自身还想积累的好词佳句。
二、 读一读
抓住题目想象诗的内容。
带着阅读期待自读故事,了解诗意。
引导同学分组给古诗配置插图,巩固诗意,体会意境。
三、 畅所欲言
课前布置同学搜集有关船的资料。
紧紧围绕所选的话题向大家介绍:介绍见过的船,要突出亲眼看到的;介绍设计的,要突出亲手设计、亲手制作;介绍知道的船,可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谈。
四、 初显身手
小组为单位,每人叠一只小船。
根据船的特点给船起个好听的名字。
假如愿意,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者祝福的话。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完成后三项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短文
1、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歌主要讲了什么?
2、同位齐读,讨论每节讲了什么?
3、边看图边读诗,借助图画理解诗意:初航前、初航时、初航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4、交流: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词句中的丰富内涵,体会“我”对纸船无限的希望与祝福。
二:金钥匙
1、 读文中丁丁和冬冬的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 交流:我知道了自主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3、 依照这样的方法和步骤进行独立阅读。
三:课文分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
1、自由朗读短文,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课后提示浏览课文,画出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结合课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3、交流,引导体会新闻构成的三个要素;体会新闻迅速及时、知识可靠的文体特点。
4、体会宇宙飞船以“神舟”命名的巧妙。
教师强调新闻的特点和要素,为新闻稿的写作做好准备。
第九单元《太阳》教材说明
本单元以“太阳”为主题组合单元,包括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篇说明文、一篇科学幻想的说明文。《太阳的话》和《海上日出》都抒发了诗人、作家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前者以太阳的身份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后者描写观察海上日出的过程,抒写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太阳》可以做文章层次结构方面的练习。
语文天地中引导同学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和名句,体会祈使句的感召力,感知一词多义的现象。
作文的三个题目分别对应《太阳的话》、“初显身手”和《太阳城》,在单元开始时安排给同学,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资料,酝酿习作。
教学课文时应特别注意指导同学学习精读的方法,坚持记摘录笔记,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设身处地、入情入境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思路,同时读出自身的感受。
建议教学10课时。
太阳的话
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激发同学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2、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1:00 | 只看该作者

.
教学过程: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听谜语,猜太阳.
2 、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说说心理想对太阳说的话.
3 、你们对太阳说了这么多,她也有话想对同学们说, 她的话都写在一首诗中,你们想读吗?
4、 出示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师读课文. 同学初步感知课文.
2、 同学自身读课文,读后你体会到了什
3、 指名分节读课文 .
此次以读准字音为规范.
同学互评.
边读边评边正音
三、学习生字:
1、小组自同学字,
2、练习带拼音组词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诗意,体会太阳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 检查同学读生字卡片。
2 、 全班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音以及长句子的断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象。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同学自读课文,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
能把自身体会到的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
生互评,师引导同学体会并读出太阳要来到我们周围的心情.
师可适当范读.
四、学习课文第二节
1 同学自主读文,边读边想象.
2 启发同学想象太阳带来了色彩缤纷的花朵,带来了树林中泥土与树叶的方向,深深地吸一口气,好舒服呀!看,太阳还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阳光,我们可以在草地上踢球,唱歌,跳舞……多么快乐啊! 请大家再试试读这节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读.
3 太阳还会带着什么向我们走来? 激发同学想象,用 “我带着(      ),快乐地向你走来。” 的句式续说句子,由此体会到太阳把一个五彩的世界带给了我们。
4 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五 学习课文第三节
回忆课文第一节,放手让同学自身试着依照同样的方法读好第三节。
六 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打开门窗,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师升合作读课文。
2配上音乐,同学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诵读。
七 拓展延伸
  想想自身会对太阳说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海上日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依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身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同学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考虑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 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 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 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方法:
问题1:引导同学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干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时向上涌动,使阳光发生动摇现象。这种不时动摇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
板书:天气晴朗
多云
2.分男女生读这两局部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 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
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5.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
二、品读词句
1.同学自读,考虑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8: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