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读课文。自由发言。
  (2)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你找出最能表示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同学练读)
  (3)看录像:有关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联系录像及生活实际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4)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句式:①有了太阳…… ②假如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同学自身任意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阅读、讨论后同学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5)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三、朗读展示, 读出体会
  同学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 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用自身的朗读来表示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读是理解文章的很好表示形式, 也是教师检查同学对知识掌握的简易方法。]
四、课外资料交流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扩大同学的知识面,激发同学探究的兴趣。]
五、小结升华
  人们说太阳是光辉绚烂的,不只仅指它的光彩夺目,还有对它无私精神的赞美,让我们也做一个小太阳,无私的把光和热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反思:
  《太阳》一课为说明文,课文较为枯燥,同学不易发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几下几点:
  1、激发同学读书的情趣。新课标提出让同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同学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每节课要有充沛的读书时间。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同学创设了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同学的情趣,在读中感悟。课堂中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多方位的课堂结构。
  2、听说读的能力有机结合,促语文能力协调发展。本节语文课不是单一的说与读,而是读说结合,在读中感悟,并有意识培养同学读出自身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正确表达自身的体会,让读与说有机结合,使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件的使用上,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同学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同学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同学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4、知识的拓展激发同学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外知识的适当介入,使同学学习不只仅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生活实际和自身所了解的内容相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同学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使同学的目光由课内投向课外。
以上四点的体现,使同学学得容易,教师教得轻松。
《乡村大道》教学设计[黄春容]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乡村大道》这篇课文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但是由于此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在相隔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又富有哲理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要让同学真正读懂这首诗,领会其内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资料,让同学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同学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诗歌蕴涵的内容,体会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充任一个搭建平台的角色,引导同学去读、思、议,为同学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同学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身去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同学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同学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括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同学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身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久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久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身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同学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考虑: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学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同学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考虑: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同学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同学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身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同学质疑,激活同学的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同学对“路”的理解免不了是片面的、狭隘的,为了让同学对“路”有更广泛的了解,我首先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导入,给同学造成悬念,激发了同学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同学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题是教材的组成局部,教师、同学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先从课题开始。在板书课题时我分两次写,先写“乡村”,引导同学从感性上认识乡村,再板书“大道”,引导同学看课题质疑,同学经过考虑,提出了几个有价值性的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同学就难理解的句子质疑问难,充沛激活了同学的思维,鼓励同学自身去考虑、探究,培养了同学质疑、释疑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同学自身提问题。”
  2、以读为本,引导同学感悟。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规范》总目标要求同学“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点,重在引导同学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同学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同学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在引领同学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与考虑,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安排同学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使同学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通过教学,让同学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本诗,读透字面背后的内容:经历风雪,生活才有意义,才会美好。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及内在联系,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会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路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你们都走过什么样的路,能说一说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2、同学交流。
  3、小结:同学们走过很多不同的路,有的平坦,有的坎坷,有的疏通无阻,有的曲曲折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踏着这样的路,走出家门走向小学,走向中学,走向广阔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路的诗歌:《乡村大道》。(板书课题)
  4、同学交流本诗作者郭小川的个人资料,弄清诗人写诗的背景。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
  [点评:此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规范的理念:培养同学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上课时利用同学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同学交流汇报,让同学展示劳动效果,实现资源共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请同学们自身读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醒同学读好生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认清字形。重点指导“簸”、“匍匐”的写法。
  (3)同学独立书写,师巡视。同位互检。 (4)同位检查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
  (5)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乡村大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点评:让同学独立读书,扫清生字障碍,通过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导难写的生字;同学相互检查读课文,生生互动,初步感悟诗歌。]
  3、交流汇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理解重点语句。诗人都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乡村大道有哪些特点?(全班交流。)
  2、自身读课文,小组内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问题。理解:无始无终、遥远、天地之交等词语。
  3、就同学提出的问题引导同学懂得把乡村大道比作什么?(桥和丝绦)
  4、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指名读,想一想。指导同学朗读,体会这又是什么样的丝绦。
  乡村大道在作者眼中不是普通的一条路,它很长很远,通向天边,它美丽壮观,贯穿了我们的祖国。然而,乡村大道总是这样美好的吗?
  5、自身读诗歌,说说作者又把乡村大道比做什么?(一条条险峻的黄河、一道道干涸的沟壑)
  6、指导朗读,说说自身体会出了什么?(作者认为,既久远又险峻,这就是乡村大道。)
  7、理解词语“颠簸、干涸、沟壑”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匍匐”、“侏儒”。
  8、朗读诗歌,谈谈对诗歌的体会。(乡村大道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9、你能从中了解作者对乡村大道的感情吗?引导同学理解“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黄金的世界怎会开拓!”“假如只会在花砖地上旋舞,那还算什么伟大的生活!”
  10、指导朗读,采取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11、最后一小节与前三小节有什么联系?
  (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诗歌进行概括和总结,是照应关系。)
  12、你懂得了什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干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13、有感情朗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选择自身喜欢的小节熟读成诵。
四、感受内容,拓展延伸
  1、作者写“乡村大道”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乡村大道”既指自身家乡的道路,也指人生之路的起点,抒发了诗人扎根生活、植根人民,永葆劳动人民本性的情怀。)
  2、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起了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我们人生路不光是平坦的大道,还有艰险的小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遇到坎坷的时候,鼓起勇气,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走向胜利。
  3、推荐文章,课外阅读。(1)《甘蔗林――青纱帐》;(2)《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
  [点评: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大阅读量,此环节体现了落实课程规范,以教一篇带多篇甚至一本,一方面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引导同学积累词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和同学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一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同学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同学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同学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时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同学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身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同学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同学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考虑: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同学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考虑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同学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同学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动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同学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考虑: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一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局部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局部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考虑: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同学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干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一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同学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同学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同学的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同学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同学经过考虑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动身,引导同学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同学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同学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同学感兴趣的活动,让同学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同学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同学的爱国热情。
《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干取得胜利。课文依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身不时向前。
教学目标:
  1、同学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泰、衡、黝、咧、呗、哲、憨”7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下面的词语:节奏、平衡、饱览、诵读、疑惑之谜、耽误、哲理、意味深长、心悦诚服。
  3、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说明的道理。了解挑山工,感受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学习课文通过写事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渲染、主题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学习新的单元《快与慢》。一提起快慢,老师就会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说)
  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与快慢有关的一篇课文:《挑山工》。
  [设计思路:由单元主题为切入点,从同学熟悉的童话故事导入新课。]
二、交流资料,链接文本
  课前安排同学们上网或通过其他的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下面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生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设计思路:通过此环节让同学对挑山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干什么的。既考查了同学搜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初读感知,自主质疑
  1、让同学带着任务,充沛地自读课文。
  (1)自同学字,打开智慧门,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2、组织交流:
  (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假如觉得自身说不好,也可以说一说你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或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解疑释惑。各小组选择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交流。
  (3)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师生一起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同学的问题可能会有如下几个:①“我们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②挑山工肩背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③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什么?……)
  [设计思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布置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四、安排作业,熟读延伸
  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能够读流利为止。
  [设计思路:以学定教,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所以此环节的设置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课文。师生从正确、流利、朗读习惯、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议。
二、以疑促读,读中感悟
  1、按处置的次序出示上节课提炼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内容见前)
  2、引导同学自身去发现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各自默读考虑,然后填写表格中概括差别的局部。
    |___挑山工___|___游___人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结果:
  (2)在小组内分析交流,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统一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自学,同学认识到:游人轻装上山走直线,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线。游人上山是玩赏,挑山工则是工作。]
  3、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是怎样理解“这个理”的呢?请同学们勾画出挑山工说的话,反复朗读,精读细品,然后填写表格中“对比结果”局部。
  (1)放手让同学自学。
  (2)组织交流评议。
  (3)通过朗读,你觉得在挑山工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一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4)鼓励同学读出挑山工的精神。
  4、组织同学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因为我需要它”里面的“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该环节是课文学习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所在,紧紧围绕同学提出的疑点,引导同学精读细品,感悟内容。]
三、再读深思,学习表达
  1、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示人物品质的。
  2、组织交流,形成共识,指导习作。
  [设计思路:使同学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示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
四、情境交融,心灵互动
  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认识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挑山工。他们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可贵品质。假如有一天你有机会去登泰山,你会和挑山工进行一次怎样的对话?(出示画面《与挑山工“面对面”》)
  [设计思路: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同学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同学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震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五、赏读品味,激发情感
  同学们,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你觉得哪些内容是自身最喜欢的,请你富有激情地读一读,再说一说理由。假如你心里的想法一下子无法表达出来,那么就用自身的朗读来表示,行吗?
  [设计思路: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同学的心灵,激发起同学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同学的个体差别,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
  
file:///C:/DOCUME~1/LUCKYS~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jpg
教学反思:
  课堂是依照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中解疑→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来设计的。在教学中注意让同学学会学习,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同学真正成为“球场”上参与竞赛的“球员”。努力做到把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促进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为阅读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同学具备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上。在课堂设计中,本堂课注重让同学通过形式多样、主动积极的“读”,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以实现“以读为本”、“以读代教”的理念。
总评:
  设计者结合年级特点,利用多种渠道及网络资源,培养了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同学学习新知储藏了“食粮”,在整体感知文本后,设计同学自主质疑,然后以学定教,落实了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转换”,体现了“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整个设计以“疑”为引线,以“读”为主线,指导同学读悟结合。通过列表对比,浅层面的理解重点句段;再通过精读、深思两个教学环节,真正让同学挖掘出文章的内涵。在“心灵互动”、“赏读品味”的环节设计中,同学的情感自然被激发,用富有激情的诵读代替了自身想法的表达,使文本语言自然内化,突破了难点。这是此设计中的一个“亮点”。设计中的缺乏体现在文本中的插图没得到充沛运用,假如图文结合,设计出“看图、读文、悟理”的教学环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表示了醇厚、浪漫的情感,朴实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文中“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我”的哀痛,告诉“我”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胜利!” 本文采用的是叙议结合的方法,观点鲜明,故事具体,值得我们学习、深思。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程老师也喜欢收集名言,课下要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书签。(出示课件:)
  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2、合理布置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3、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把自身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二、情境导入
  (配乐出示古诗:)《长歌行》
  师:这一老一少立于江边,昭示着人生短暂,转眼百年,时间就如同滔滔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时间赛跑》。
三、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考虑填空:出示考虑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身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同学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身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体会时间的珍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7、爸爸的话始终围绕在耳际,爸爸的心愿从此埋在了“我”的心底。“我”发现时间果真过的是那么飞快,“我”是怎么明白爸爸的话的?
  “我”不只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我急的是什么?”“悲伤的是什么?”“决定的是什么?”
  8、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和时间赛跑的?他认为和时间赛跑就像在做游戏,多么紧张、多么快乐,赢过时间又是多么自豪。能体会着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读。
  9、因为他时常能够赛过时间。这种游戏可能就是最好的珍惜时间的方法了。听了爸爸的话,不只不为外祖母的去世而伤心了,反而更加懂得了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他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指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受益不浅”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什么使“我”懂得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的?再读爸爸的话。
  “我”理解了爸爸的话,爸爸的话已不是一个谜语。而且还找到了谜底:假如你一直和时间竞赛,你就可以胜利!“我”要把这句话告诉自身的孩子,告诉所有的人。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出示课件)齐读最后一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竞赛,你就可以胜利!
  10、你能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身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可以说自身,也可以说他人。
  11、这么多人都懂得珍惜时间,那我们做得如何呢?我们算一算: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9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上学时间用6小时。那大概还剩7个小时,哪里去了?我们来做个实验:我计时间,你们轮流来读这篇课文,看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我们算一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7小时呢?(十多万字!)带着你们新的感受再来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课文拓展
  像作者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就像我们课前说的那些名人名言一样,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你们看:(出示图片)
  1、矿难救援与时间赛跑,一次次救援工作与时间争分夺秒。
  2、中国的宇宙飞船与时间赛跑,三峡工程和时间赛跑,中国的发展和时间赛跑。
  未来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设计师们……你们一定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新的启发。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流露出自身的真情实感吧。
  (同学动笔写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孩子们,时间无处不在,它正悄悄地从你身边流逝,假如你听到了时光奔波的声音,请调整自身的心态,与时间赛跑吧!
六、安排作业
  1、把自身的真情实感写好后贴在写字台前,时时提醒自身要珍惜时间!
  2、发给每人一个小书签,继续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
板书:
     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
  永远不回 ―――― 可怕 不是滋味
  过得飞快 ―――― 着急 悲伤
  赢得时间 ―――― 高兴 激动
  养成习惯 ―――― 受益不浅
教学反思:
  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丰富,语文的色彩就有多绚丽。
  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讨论解决了很多自身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同学也说出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知识目标突破的很好,而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终究这对于四年级同学来说大都没有如此经历。但是从同学不以为然的表情里我总觉得“时间”在他们的眼里还没意识到有多重要。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9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上学时间用6小时。那大概还剩7小时,哪里去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7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长的七小时上哪去了?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7小时呢?十多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
  随着一声声的“哇塞!”,在同学们的表情中,我看出了震惊。这时我再让同学读第9、10自然段。大家的感受立刻不一样了。此时我问同学,你现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的回忆了以往浪费的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珍贵,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还有的说:“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告诉我的孩子:假如你一直和时间竞赛,你就可以胜利。”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想法,我知道,同学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身动身,在内心深处置解了时间的珍贵。
这件事对我的语文教学有很大启发:
  1、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同学的生活体验动身来理解教材。现在专家一再呼吁老师们,语文课要讲得有大气,要放得开。要从同学实际动身,贴近同学的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同学是以自身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让教材成为同学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同学的生活积累,让同学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广。
  2、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局部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同学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是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洋溢着人文的色彩,充溢着生命的感动,负载着陶冶情操的使命。教师要善于关注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之成为唤醒同学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同学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力争把语文课上到同学心里去。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 ”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本课中还出现了一些难字、词,如:“晏婴、驺子、韩枢、缰绳、焚、驭”,启发同学在预习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假如预习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时,通过师生一起查资料、讨论来解决一些极生辟和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鼓励同学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争辩,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身的看法。(给同学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同学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同学自由发表自身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布置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同学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同学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范读(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同学在听读中检查自身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比方: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同学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同学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
  设想1:同学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这时可以引领同学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示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词句。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师引导同学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读一读、悟一悟,重点指导读的声音、表情。)
  设想2:也可能有的同学从主公关心丞相的角度,说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乱了分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自身的观点。然后师生一起交流得出结论:我们遇事要冷静考虑,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指名读全文。
  师:通过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同学可能从词、句、篇的角度来提问题)
  2、教师把问题归类:(1)课堂上能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2)不需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查资料完成。(3)同学能独立完成的留成作业。
  3、教师归纳性提问:同学们景公是过于心急了,那么通过学习这则小故事,你能用自身的话或是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吗?
  4、联系实际谈谈,自身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身的看法。
  5、补充练习:下面这些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事件 看法 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上山。
  平时玩得多了,快考试了,赶紧晚睡早起的学吧!
  父母为了让我早日成材,让我跳级上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后五年级……
  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四、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同学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读一读“金钥匙”,了解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3、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假如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身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六、作业安排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2、搜集处置: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着重设计了三个环节。一个是导入环节,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两篇课文,谈一谈对“快”与“慢”的认识和理解,同学说法不一,但都头头是道,各有各的见解,理由也很充沛,课堂气氛热烈异常,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二是在探究道理环节,为了让同学更好地理解“欲速则不达”,我除了让他们结合实际谈外,还用表格的形式补充了几个练习,目的是让同学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也以此来巩固单元 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同学不只发表了看法,也充沛说明了自身的理由,因为设计教学时,我结合了前两篇课文,所以使得单元教学紧密相联。三是拓展延伸,培养能力环节。第一项训练是在课上我给同学充沛交流的时间,让同学对景公的做法发表自身的意见,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项训练,同学不只更深刻地理解了课题,而且锻炼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项训练,给同学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同学亲自走进当时的情境中去说服景公回到马车上,这样同学可以充沛发挥想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想法,有的同学边演边说,课堂气氛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点评:
  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1、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同学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本节课,教师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同学思维的兴奋点,使同学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导入新课时,教师就提出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 “快好”还是“慢好”?引发同学自主争论,使同学在读课文之初,就有问题要思,从而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在课文即将结束时,教师注意拓展学习空间,让同学进行模拟扮演,给同学充沛发挥想像及表达的机会,使同学不只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也锻炼了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
  2、教师在教学中,不只仅满足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还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运用表格式的练习,把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联系到一起,使得单元教学紧密相联。
  3、注重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同学体验、感知时,教师为同学创设个人考虑、自由表达的空间,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看法。鼓励同学谈自身所想,说自身所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同学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第12单元《回归》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简析:
  “回归”这一主题蕴含着十分广博而深沉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主体课文《七子之歌》、《朱鹮飞回来了》和自读课文《陈嘉庚的故事》、《皮匠和银行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 19: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