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17:00 | 只看该作者

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同学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同学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同学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同学质疑的好处,要求同学必需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同学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身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离”,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同学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身练读这一段,引导同学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迸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同学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干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解体、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同学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 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解体――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由弱到强、势不可挡
《春潮》教学设计[张朝霞]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的形成过程和澎湃的气势。全文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以首句总起,写山的背阴处“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冰封的大江变软了,这一切都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这一局部是春潮的序曲,春潮还在孕育、积累、蓄势。第二局部由弱到强,春潮逐渐宏大,直至“不可抗拒”。这一局部紧承上文,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气势澎湃的开江局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学校及同学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套的硬件设施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但同学来自全省各地,因此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但是局部同学已经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学习,提前搜集资料等等,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衰竭、山涧、解体、禁锢、喀嚓、驯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积累语言。
  3、感受春潮的气势澎湃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的生命力(只作简单了解)。
  4、学习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春潮的气势和春天不可抗拒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寒风凛冽,向往春天
  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上万物跃跃欲动,将要迸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在我们这里难以见到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二、暖风习习,走入春天
  1、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或想象到的情景告诉大家?(同学交流)
  2、作家冯德英在他的作品《苦菜花》中就描绘了那波澜汹涌的春潮来临的情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潮》。(指名读课文,找朗读较好的同学,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听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说说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感受,也可以提出疑问。
  4、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春潮的形成和春潮的不可抗拒的威力。)
三、溪水淙淙,观察春天
  1、英国诗人雪莱有句诗是这样说的:“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就让咱们像作者那样仔细的观察春天吧。(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是啊,寒冷的冬天已在撤离,而温暖的春天正在进攻。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 “春天在进攻”的词句吗?自身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并说一说春天在进攻表示在什么地方。) 
  (1)“寒冷的威力已在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
  (2)“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3)“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4)“那冰封的大江……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为什么不说“大江上的冰面变薄了,慢慢开始融化了” ,而是说“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呢?(同学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教师小结板书: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了 
  读完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溪水淙淙,感觉春天即将到来啦!)
  2、 指导朗读第二段。
  (1)再试着自身朗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朗读时要用慢语速和低语调。例如:“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等。
  (3)自身练读,小组赛读。(以活泼的形式给孩子们充沛朗读的时间去体会和感悟春潮的刚刚形成时的“微弱”和蕴含着的具有生命力的春的气息。)
  3、引导背诵:
  (1)出示:
  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17:00 | 只看该作者

背阴处虽然还________,可是寒冷的威力已在______。朝阳处_______,雪水顺着__________,冲开了______________。那巨大的______________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_______________,最后成为一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冰封的大江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逐渐_______,________,颜色也__________。
  (2)自身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话背下来。
四、大江复活,欣赏春天
  1、春潮就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时机幼稚的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身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寂静的黎明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段,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同学可能说出汹涌澎湃、气势宏伟、势不可挡等等。)
  3、指导读。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和第二自然段相比,在语速和语调上会有什么不同?(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同学更容易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也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
  (1)读感悟,练读课文。
  (2)播放排山倒海的潮水的声响,让孩子们想象春潮宏大的气势与壮观的景象。
  (教师指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
  朗读并想象以下词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迎接春的来临的那种美好的心情,应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假如把“挤”了进来换成“钻”了进来行吗?为什么?
  ②“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喀嚓喀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当时的情景写得如此形象生动。)
  (本段处置,主要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春潮的声势浩大和不可抗拒。)
  4、配乐朗诵(以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引诵,协助同学背诵本段,积累语言。)
  5、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此有迸发力的春潮使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给孩子们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这里不但使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偏重在爱国教育上。)
五、春潮澎湃,赞美春天
  1、出示课件:春天刚刚迫近,雪水融化,溪水淙淙,大江开冰的奔腾汹涌的情景。
  2、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能用自身的话赞美一下美好的春天吗?
  3、带着你的这些感受再去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拓展阅读,比较春天
  给同学们推荐三篇文章:
  1、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这篇文章表示了秋的萧瑟、凄凉和阴霾的情景。)在读时,和我们学过的《春潮》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3、冯德英的《苦菜花》,它能协助你更深刻的了解《春潮》的含义。
板书设计:
        春 潮
春在进攻:雪已融化→冲开溪面→瀑布活动→大江变化着
大江复活:坚冰解体→惊涛骇浪→呼叫撞击→驯服地远去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一、以同学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同学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同学朗读好课文。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推敲,读中提高。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局部,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腾”,“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第二局部,主要以朗读为主,运用了比较和电教辅助的方法,让同学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而且,在利用春潮汹涌的课件时,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示,而是在同学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再出示,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身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
  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无憾的工笔,在这篇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缺乏之处,如:对生字词的教学还应突出一些。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张 青] 教材分析: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试验教材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水图。课文篇幅虽然较短,但由于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多种句式,语言优美,适合同学反复品读,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与同学生活息息相关,易激发阅读的兴趣,同学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局部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圈画,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边读边考虑,大胆表达自身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和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容易与文本发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
  2、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音、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同学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3、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4、让同学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具准备:
  准备一段悠扬的乐曲,指导同学配乐朗读,为平实的语言注入美的元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同学比较阅读的能力。难点在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溺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板书课题)
  2、同学齐读课题。
  (假如没有相关的音像资料,教师可以以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导入,初次提示同学要与《春潮》对比阅读。教师在设计导语、总结语时语言应力求优美,从与文章意境相符。)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身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身读,再指名读。(出示的生词包括含生字的,和以前没接触过的,如:催促、应和)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几个词语。(四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同学自学词语的习惯,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检查同学读书的收获,引导同学读文章一定要从整体感悟。教师相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板书:水清如明镜 水声如音乐)
  (同学的收获可能是零乱的,教师要协助同学进行归纳整理,也就是在培养同学的概括能力。如:同学可能笼统的说――三月桃花水很美,教师要引导同学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再问问他:“这几句写的是水的( )美。”)
三、精读悟情
  师:看来,两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同学再次默读。教师提示同学用不同的读书记号做批注。)
  “水声如音乐”――
  1、同学交流画出的语句。(1、3、4段)
  2、(重点指导朗读第4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身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竞赛。(发现读得好的,让他说说自身为什么读的好――如;把自身当做沉睡了一冬的河流,醒来后心情愉悦;再如:同学结合“呵,河流醒来了!”一句,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4、教师引读第3段,全班感情朗读第4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水清如明镜”――
  1、同学交流画出的语句。(2、5、6段)
  2、(重点指导学习第4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炊烟……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读书所得说,也可以继续展开想象说,教师及时评价――这是省略号里藏的话。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发明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同学认字、读书就行了,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通过创设情境挖掘出教材之外的东西,发展同学的思维。即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发明思维的培养。挖掘出教材中隐藏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明性思维等容易忽视的问题。]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 ,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陶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点评:
  1、以读为本贯穿课堂始终,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的指导手段丰富多彩,重视了默读的训练,创设情景引导同学边读边想像;这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有利于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的熏陶,整体掌握课文内容。教师掌握住了这一点,没有因泛泛的拓展、想象、联系实际谈感受而占去了同学读书的时间。
  2、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激发考虑)和开放性(各种角度寻求答案;富有引起对话的魅力)的问题,给同学以广阔的读书、考虑空间,鼓励自由同学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感受和体会相互启迪。如:“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个牵动着全段的问题,几乎从整段课文中都能找到有关句子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但给同学创设了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也会使同学养成一边读书一边考虑的好习惯。教师引导同学从语言文字、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的共鸣等多方面谈自身感动的原因,让多个孩子交流感受,读议结合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教师还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考虑能力,培养自主的、发明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3、体现了学习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无论是创设情境、识字、阅读还是说话,处处体现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赵春芳] 本课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陶醉。这篇散文由9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开篇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沛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的回应了开篇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心意,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上它的人们的心中,已经为它深深着迷、陶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憨厚、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绚”“纤”等生字和课文中“琴弦”、“裹着”、“草如茵”、“掬一捧”、“应和”、“袅袅炊烟”等词语。并能理解课文中“绚丽”、“催促”、“草如茵”、“纤细”、“应和”、“竖琴”、“陶醉”、“柳如眉”等词语。
  2、能够正确书写生字词。
  3、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赤子之情。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段,并能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结合平时同学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励同学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模仿造句、写话。
教学重点:
  培养同学熟读成诵的习惯,既能使同学积累优美词句,又能使同学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语流、语感能力。
教具准备:
  乡村生活、生产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老师带你们看了一次春潮,现在耳边好象还响着轰隆隆的春潮声。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三月的桃花水边,到那里,我们又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二、初读课文: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结合同学的质疑学习生字:(辨析字音、字形)
  绚  弦  纤  和(多音字)  袅  茵  掬  裹(衷)  淌(躺)  犁(梨)  瓣(辩)
  4、同学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 、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同学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身不理解的词句。
  6、同学质疑。(对于同学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假如有其他同学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同学用自身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同学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同学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三、再读课文:
  1、同学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考虑: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四、安排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n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sp;2、誊写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选择自身理解了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情况:
  1、让同学朗读自身最喜欢的段落或自身认为能读得最好的段落。
  2、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比较好读?
  (要鼓励同学用自身的话表达,假如没有明显的错误,就不要否定同学或幼稚或离谱的回答,因为这是孩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即使有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要重在适当引导,而不是强调唯一答案。也可以就此训练同学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完整、准确地表达。)
二、学习课文:
  1、齐读第二自然段。考虑: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2、课件展示。
  3、结合同学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示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4、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5、小组自学: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
  6、教师提问:
  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来,读一读,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把“波纹”比喻成“琴弦”,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方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瓣”)
  7、同学自由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联系上文,考虑:为什么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因为桃花水与农村生产息息相关,所以比  金子还贵,因为它纯洁透明,所以比银子还亮。)
  (三月桃花水让所有见过它的人深深地陶醉,掬一捧,品一口,就好像美妙无比的桃花水流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铭记。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深情赞美和无比热爱。)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考虑:读《三月桃花水》和读《春潮》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三、拓展:
  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四季之一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也可布置在课后进行)。
  2、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假如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什么?
四、安排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形近字组词:
  梨  鞠  纤  瓣  鸟  裹  琴
  犁  掬  迁  辩  袅  衷  铃
           辫     衰
           辨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什么声音?      竖琴
                    陶醉
         什么光芒?      明镜
教学反思: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不只文字优美,意境清丽,而且文章结构精巧,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
  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同学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安排同学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同学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另外在本文教学过程中,我充沛给同学自学的空间,让同学在预习中,在朗读中,在小组活动中,在各个考虑问题的设置和回答的过程中,都给予同学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意识地训练同学自学能力。再在同学自学的基础上串讲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同学就能在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的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发生共鸣。
教学建议:
  1、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课前、课堂上、课后的朗读训练和监督,不同层次和时间段的朗读要有不同的目标。《春潮》、《三月桃花水》两篇课文对比朗读,可结合“语文天地”中“我的摘录笔记”进行。
  2、培养同学的自主能力。本课虽然意境优美,但文字并不深奥难懂,课文篇幅适中,结构明朗,可以适当放手让同学自学。同学在考虑、发言、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同学运用“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学习方法。
  3、课文文字优美,好字好句,随处可见,除了可以进行常规的词句积累,也可作为本单元“笔下生花”的范文,让同学在学习课文、模仿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怎样观察春天景色,怎样用比较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春水。
  4、农村教师教学本课时,有自身的优势,可引导同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理解课文,找一找自身感受的春水之美和作者发现的春水之美之间的差异。对于依山傍水的农村小学而言,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沛利用本地的地理资源。课文中很多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的场景,同学都似曾相见。教师可以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课文,这样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春水的金贵和明净。对于城市小学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适当准备一些展现乡村生活的图片、课件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协助同学感性地认识乡村生活、生产和春水的关系。也可以适当地引导同学回顾春游活动中,有关水边玩耍的乐趣,从水面观察到的情景,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同学理解课文意思。另外,课文中有一幅朦胧的春景插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适当利用。针对城市孩子的生活实际,教师可把这篇课文布置在春游之后学习,或在课前布置同学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一次游园活动,并记录下自身的感受。此项活动安排,也可结合“笔下生花”作文训练前的观察笔记,同时进行。
一、教学内容组成:
  本单元的主题是“花”,编者从写花、种花、赞花、以花喻人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并依照这几种思路指导同学习作。本单元由三首古诗、一篇散文诗、二篇记叙文和一个语文天地组成。三首古诗分别是: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少翁的《游园不值》、阮元的《吴兴杂诗》。散文诗是《花之咏》。二篇记叙文分别是:《种一片太阳花》和《朱德与兰花》。这些课文都传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体现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语文天地还布置有“日积月累”、“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等练习。
二、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在花间飞舞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游园不值》写作者想游园看花却进不了门,原本是一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吴兴杂诗》描绘了江南的田园风光。
  教学建议:
  1、古诗的诗句以同学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诗句的意思。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虽然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但写作的角度和内容却各有特色,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教学中,既要让同学体会春天的美好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还要让同学感受各首诗的区别,从而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丰富同学的情感。
  3、指导同学朗读、背诵,读出诗所表达的情感及诗人心情的变化。
  4、可让同学根据自身的想象把诗歌描写的意境画出来。
  5、可让同学搜集写花的诗歌,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二)散文诗
  《花之咏》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一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诗人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在前三段“我”分别把自身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话”、“坠落在草地上的一颗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星”、“大地的孩子”,第四小段讲了自身的用途是“朋友间的礼物”、“新娘头上的鲜花”,甚至是“崇敬逝者的赠物”;在第五、六 段“我”又歌颂自身从清晨到黄昏,从大地到空中与微风携手、同百鸟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七段则表达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文章外表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诗人以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笔,瑰丽的想象 ,新奇的比喻,从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教学建议:
  1、课文是练习朗读和积累的范文,最好能配乐朗诵。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2、教学中可以让同学用不同形式表达自身读后的感受。
  3、引导同学背诵喜欢的段落,更应鼓励同学背诵全文。
  4、学习作者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引导同学试着仿写一段。
  5、做好摘录笔记。
(三)记叙文
  《种一片太阳花》是一篇内涵丰富、情理兼美的散文,写了种花的过程。文章以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为缘由,以“差不多没有人不喜欢花”为线索,突出了花朵在人的生活中看似无足轻重,实则不可或缺的地位。机关四合院缺少色彩、缺少生气,“夏天,烈日当空,砖铺的院地像火炉那样散发着热,叫人焦躁难忍。”这样的实际环境与人们心理情绪相抵触,一起的欲望促成一起行动,大家一起种下太阳花。花开得生机勃勃,从初夏到深秋,经久不衰,人的情绪,精神有了寄托,连不爱花的人都被这种自然美吸引了。太阳花的短暂与顽强,新旧交替让作者联想到人生人事,引发出令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朱德与兰花》记叙了革命战争年代伍若兰拼死掩护领导同志突围而身陷囹圄、壮烈牺牲的往事,说明朱德喜欢兰花的原因,表达朱德对妻子伍若兰的思念。课文借花赞人。
  教学建议:
  1、引导同学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作者“借花喻人”、“借花赞人”的写法。
  2、引导同学朗读,语文教学应以语感培养为核心;语感只有通过多读、多品、多揣测才干形成。朗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通过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同学的心理结构,熏陶情感,启迪思想,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美育的目标。《种一片太阳花》也较适合朗读。
  3、让同学积累好的语句,说出自身的独特感受并鼓励同学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4、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通过字典、词典自学,教师要注意纠正。
(四)语文天地
  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不是放到最后处置 ,而是应该交叉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如“日积月累”中的练习应在每课后进行 ,教师要及时检查与指导。“畅所欲言”最好与“笔下生花”结合起来,先说后写,写完后,可以选择相同题目的习作,请这些同学传阅交流,互相评议,完善作文。“初显身手”可以分组办“百花”图片展,每组选一人在班上交流,进行互评。教师要予以鼓励。
(五)课时建议 建议本单元教学9课时。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崔雪云(设计) 李桂枝(研讨)] 本课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同学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依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同学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掌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溢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研讨:教师的语言是动态的文本。优秀的教师语言表述能滋润孩子的心灵,激发学习的情趣;能引领孩子去想象,去应用。我很看重教师大段语言的表述。]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同学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研讨:“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同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是为同学的一生发展着想。]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同学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身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假如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同学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示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同学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同学展开想象,假如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同学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研讨:情境对话,可让同学轻松地投入到这古诗创设的情境中去。同学能在想象的放飞中,触摸诗人的情感,得到读书的情趣,拥有表达的愿望。在形无实有中已扣响了同学心中那春的柴扉。自由组合读,让同学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同学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同学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同学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身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同学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身的体会。教师补充任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研讨:引导同学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首古诗中迁移运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同学的语文素养。]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同学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研讨:语文学习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内涵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同学认识、理解、感悟,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8:18:00 | 只看该作者

工具性则需要教师的特别指导,本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同学加强对工具性的认识。]
六、自学本课生字。
  [研讨:相信同学,同学能行!]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身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安排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研讨: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好方法。此时的练笔,同学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发,防止了“无米之炊”、“无病呻吟”,增强了同学对习作的喜爱之情。]
总评: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同学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让同学通过自身的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示出对古诗的准确掌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老师在处置“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同学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同学服务的应变。
《种一片太阳花》教学设计[胡卓亮]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住在机关四合院的“劳动者们”种太阳花的事。全文共四个局部,分别交代了种太阳花的原因,太阳花从种子落地到一齐开放的过程,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生命极其短促,来年还种太阳花,通过作者记叙种太阳花的经验和感受,流露了人对花的爱恋,花对人的启迪。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我校属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办中心小学,地处城郊。学校共有同学1200余人,每班有同学50余名,属大班额教学。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区级新课程语文学科培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教研气氛浓厚。由于地处城中村和近,做小生意的家长较多,同学家庭状况不等,生源比较复杂,流动性大。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3、理解个体太阳花生命的特点――生命如此短促,却又如此顽强,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格的人。
  4、观察学习生字、积累新词。
教具准备:教师:小黑板、录音机、磁带、太阳花的图片。同学:读通课文,做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平时,你最喜欢哪种花?为什么?能说出花的特点吗?
  2、同学们说了很多花,它们都有各自的美丽之处,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太阳花(出示太阳花图片)。看到这个花名,你想到了什么?(同学发言)
  的确,太阳花是因为特别喜欢阳光而得名。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笔下的太阳花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种一片太阳花 (同学跟着板书课题、齐读)
  [点评:从同学生活实际动身,贴近同学生活,使他们感到教材非常亲切,易于进入情境,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适时提问:作家李天芳笔下的太阳花有什么独特的魅力?激起了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句句响亮、字字清楚。
  2、同学上前板书不理解的词语。
  3、谁在预习中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点评:四年级同学自同学字、词能力强,让同学质疑、交流自学效果,对他们来说受益不浅。让同学板书不理解的词语,关注学情,调动了同学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指名读课文,让同学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
  •为什么要种太阳花
  •太阳花开得绚烂多姿
  •单独一朵太阳花的特点
  •来年还种太阳花
  5、默读课文,根据板书的线索,把课文划分为四局部。
  [点评:通过自读、汇报的形式让同学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携领全文,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同学学习情况,以学定教。]
三、细读悟情,挖掘太阳花的美
  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选择种太阳花呢?
  1、快速度浏览第一局部(1――3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其一:对色彩的渴望。其二:太阳花比较好“服侍”。)
  2、 通过刚才的朗读,太阳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觉得太阳花怎么样?(板书“美”)
  3、请同学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大声朗读5――8自然段,画出描写太阳花美的句子。
  4、请同桌交流一下画出的句子。指名同学读画出的句子,配上音乐,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太阳花开的情景。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相机进行总结并板书:(1)色彩美(主要是5―7自然段)
  (2)经久不衰(顽强的美):第8自然段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采用自身与文本对话,尊重个体在读文中的独特体验的学习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展示太阳花图片,直观感受。
  6、太阳花如此美丽,却又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读读8、9自然段,找一找原因吧。(单独的一朵花生命特点:朝开夕谢,朵朵精神充分,不遗余力。从整体上看,它们总是那样绚烂多姿,生机勃勃。)
  [点评:适时追问,体现对教材重点的掌握,水到渠成。]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花经久不衰?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吗?不写单独的一朵太阳花行吗?
  让我们带着赞颂、欣赏的语气来读读第9自然段。(齐读、指名配乐读)
  7、看着这样的太阳花,你有何感想呢?它的生命那么短促,却能做到绚烂多姿,你从中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段落,找找答案吧!同桌交流读书感想。
  [点评:多次细读课文,给同学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人文内涵的理解。]
  8、为什么来年还要种太阳花?在你的生活中有和太阳花一样的人吗?小组讨论交流。
  [点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同学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在此放手,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同时,体会做人道理,同学是学习的主人。]
四、拓展
  1、小结:是的,太阳花就像那些珍惜时间的人;像那些顽强拼搏的人;像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虽然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却经久不衰,流芳百世。美丽的太阳花有着美好的品格,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不是吗?
[点评:顺着同学的情绪小结课文,其实是同学思想的升华。反问的语气,留给同学去考虑,“借花喻人“的寓旨不必教师想尽各种方法来启发了。]
  2、请同学们试着把自身的喜爱之情融进这篇课文中,选自身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五、作业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