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师随笔 写书法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0:0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毅力就是坚持,是一种意志品质。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一年不成,两年,两年不成,五年或更多,他最终一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成功者。毅力,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众所周知,学习书法,练习写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谓的花样百出的书法速成班的结局都是昙花一现。练习写字,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书法,练习写好汉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练习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它需要我们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锻炼青少年意志的有效手段。书法讲究的是点画分明,一丝不苟,做人也应该堂堂正正,刚正不阿。正所谓:“规规矩矩写字,练静,练心,练毅力,堂堂正正做人,立身、立业、立品行。”何艺术方向的学习都需要日积月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它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才能练好字,学好书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0:02:21 | 只看该作者
心,即心态,就是对待万物的态度,包括对人,对事,对环境,等等包罗万象。书法培训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对品格的熏陶。古人就有“笔正则心正”之说。 当代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物质条件的过度优越,使学生的心态在不经意间有了很大变化。一个孩子自小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亲、母亲的宠爱与呵护下成长,有好吃的就一定是他一个人的,长大了,他永远不会懂得分享的快乐;所有的事情,都有家人帮办,他也就习以为常,既缺少感恩之情,又没有助人之心,等等。通过写字训练,尤其是在学习字的结构和章法时,通过研究笔画与笔画的穿插互让,部分与部分的协调配合,字与字的变化呼应,能够让学生们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感受团队配合的重要。通过感受书写过程中的提按交替,不疾不徐,培养学生们的做事态度。在书写训练中,我们经常把一个笔画比喻为一个人,一个字是一个家庭,一幅作品就是一个团队。每个笔画都不可或缺,但位置不同,每一个字都需要多个笔画,但身份不同,每一幅作品都需要多个汉字组成,但环境不同,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渗透,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病,这对它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0:02:35 | 只看该作者
  “静”在这里的意思不仅仅是外表的安静,更多的是指心态的平静,通过心态的平静从而对事情专注,也就是专心致志。现在的信息时代让人浮躁,同样也会感染到每个学生,统计在书法学堂接受书法训练的学生,只要是在听课时专心、练习时认真的学生,不但书写进步很快,他的文化课成绩也一定名列前茅。在学校里,我们也经常提到很多成绩好的同学未必很用功,很用功的同学文化课的成绩也未必就好,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一个“静”字,前者因为“静”而专心致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写就认真写,玩儿就开心玩儿。后者因为不“静”,从而不能专心致志,在看似用功的表象里,大多都没有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学时想着玩儿,玩儿时又想学,缺乏学习效率,成绩自然就不会理想。练字,是能让学生静下来的,因为通过观察练习每个点画的整体形态,体会每一笔的轻重缓急,很容易让人进入忘我的状态,这就是“入静”,通过享受和体验“入静”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做任何事都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品质。具备了这样的优秀品质的人,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必然是佼佼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31 10:02:51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训练的载体就是汉字,就是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熟悉笔画,认识汉字,启功先生曾认为“小孩子练字,主要作用是让他们记住笔画字形,实际是认识字、记住字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字形的美感练习,比如注意组成汉字笔画的粗细、长短、轻重,胖瘦,偏旁部首的高低、大小、参差等,提高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并有效地表现出来。少儿时代对汉字书写打下深厚的基础,将来就极少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形。在练习书写汉字的同时,通过老的传授与引导,同学们又能对汉字造字、汉字的寓意等进行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尤其是逐步的对古文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会觉得不论是书写汉字,还是研究汉字的音、形、义,都会乐趣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21: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