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和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叙事)
缘 起
这次选《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来上,是源于两年前的一次感动,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事情是这样的:2007年10月16日,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位月薪800元,家庭生活条件相当艰苦的员工,在得知替老板购买的彩票中得6500万元巨奖后,不为所动,第一时间告知老板得奖情况,并将彩票交给老板。从告知老板中奖,到交给老板彩票,这位员工都没有主动索取过报酬。看到这则新闻后,我第一反应是有种想采访这位员工的强烈激动,想探求他中彩那天真实的想法。第二反应就是想上《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我希望也把这种震撼带给同学。只是心虽动,却没行动,这成了我的夙愿。
在今年9月初,又看到一则新闻《中国体彩第一案》,内容大致是这样: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一体育彩票店店主朱某因为一念之差,在面对500万中奖彩票的诱惑时怦然心动,以诈骗的方式欺骗中奖彩民符某并未中奖,继而将这张中奖彩票占为己有,还让朋友蒋某冒领巨奖,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看到这则新闻,我第一感觉这简直是《中彩那天》这篇课文的绝佳的反面资料。将这两则新闻放在一起观照,它们一正一反,不就是《中彩那天》最好的拓展资料或课外阅读资料?我知道,自身这次是逃不脱了,我要上《中彩那天》以偿夙愿。
初稿:当下直觉
我供认,最初吸引我的还是它的思想性。父亲在生活很拮据的情况下,面对梦寐以求的飞驰汽车的诱惑不为所动,最后将车还给了库伯。这件事中体现出来的父亲的老实与守信让我感动。不过细读之下,对文本有了深层的发现。我发现《中彩那天》这篇课文中充溢了“矛盾”,有“得到”与“失去”的矛盾,有“贫穷”与“富有”的矛盾,有“正常”与“不正常”的矛盾,有“不说”与“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又集中在一点,即“道德难题”上。所以我觉得应该从“道德难题”切入,使父亲内心的那种矛盾丰满起来,真切起来,也就是先让同学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一个矛盾的父亲,然后才有可能感受到一个可敬的父亲。
因此,最初这篇课文的优秀教案我分三个板块进行的:一、真实的父亲。课始由师简述《中国体彩第一案》故事导入,同学说感受。接着初读课文,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聚焦道德难题。然后研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认为可以留车的理由的语句,采用边扫描边聚焦的方法细细品味,将理由逐条板书在黑板上。二、矛盾的父亲。想象父亲脑中闪现这些留车理由的同时又会有怎样的理由予以否定,同学选取其中一个留车的理由进行反驳,自由练说。然后通过师生演绎的方式,即师说前面的留车理由,同学用“就算……我也不能……因为……”的句式来接下半句,一起演绎父亲脑中两个“小人”争辩的情景。三、可敬的父亲。当同学也像父亲一样无比矛盾、左右为难的时候,母亲的话出现了。抓“常”字进行品味,想象母亲的话对父亲作出正确抉择的影响。最后进行练笔——“你想对这个彩票店老板或者对文中的父亲、母亲说什么?”
二稿:峰回路转
初稿定下来后,我打算上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就是初稿设计中的第一板块——真实的父亲。10月14日,师姐陆霞来拱小上《跑进我家的松鼠》一课。我久仰她的大名,趁此机会,便向她请教《中彩那天》的优秀教案。她毫无保存地向我论述了她的见解与建议,这让我很感动。她认为我这种找留车理由的方式可能过于理性,同学可能会脱离文本侃侃而谈。她又认为让同学写父亲矛盾的神态动作比写矛盾的心理容易。因此她建议我可以对同学进行说话训练,想象父亲擦K字时的神态动作,还建议我可以抓住第八自然段中“父亲比我晚到”的矛盾进行补白写话,想象父亲去了哪里,会干些什么,把父亲的行踪和矛盾的神态举止写具体。她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那个说话训练和补白练笔,比我原先预设的“师生演绎父亲矛盾的内心”来得更形象,更丰满,而且更有语文味。说到《中国体彩第一案》的拓展资料,她说那个属于法律问题,而不是道德难题,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于是根据这次谈话领悟到的,我调整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舍弃了《中国体彩第一案》的拓展,过程如下:一、真实的父亲。揭示课题后,初读课文,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聚焦道德难题。然后学习第一二自然段,通过对“拮据”和“梦寐以求”这两个重点语句的品味,体会这辆飞驰汽车对我家的重要性。二、矛盾的父亲。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感知父亲得知中奖后矛盾的神情举动。学习第八自然段,想象父亲擦K字时的矛盾举止,进行说话训练。然后,想象父亲去了哪里,干了什么,进行补白练笔。
根据这次教学预设,我进行了试教。试教下来第一感觉比较顺,尤其是那个说话训练和补白练笔,同学的想象力还是蛮丰富的,可以说基本使同学“见”到了父亲那种十分矛盾的举止。
不过,我也发现自身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教学主线不明显,没有一个主问题贯穿整个教学。二、教学内容又多又散乱,而且在第一课时学习“矛盾的父亲”使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很难确定,不利层层深入。看来这个说话训练和补白练笔还是放到第二课时比较合适。
三稿:蓦然回首
眼看离上课的日子越来越近,只有两三天了,心急如焚的我征询了工作室学友和许珂老师的意见后,决定还是在初稿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完成第三稿。第三稿中首先删去了初稿中《中国体彩第一案》的故事导入。在初读课文环节,考虑到第一课时的特性,增加了检查读词语的环节,然后将课文内容填空改成了串词说课文主要内容。在再读课文环节,我让同学全文读读划划留车的理由,然后全班交流,并将理由逐条板书。进入研读课文环节,我让同学重点品读第一二自然段,抓住“拮据”和“梦寐以求”这两个重点语句体味飞驰汽车对我家的重要性。在初稿的基础上,我增加了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内容,并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目的让同学转换角色,体验获奖后的那份喜悦,以从侧面来丰满这车对父亲的诱惑力,对我家的重要性。
四稿:尘埃落定
试教下来后,发现了一些细小的问题,比方“串词说主要内容”这个地方,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难度偏大,变成了简要复述课文内容了,于是决定还是换回原来的课文内容填空,不过填空的新词增加了两个,以实现新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概括的结合。又比方“全班交流留车理由我逐条板书”这个环节,理由的概括用词不精妙,且有“贴标签”之嫌,决定删去板书理由这个环节。
具体预设流程如下:
一、悬疑激趣,导入新课
1.悬疑揭题。
2.齐读课题。“中”字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音。
二、梳理课文,聚焦道德难题
1.初读课文
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梳理课文内容
同学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生活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身的汽车。但是当有一天父亲中了一辆崭新的(飞驰)牌汽车时,他却不高兴。母亲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我对此(迷惑疑惑),后来得知原来中奖的那张彩票是库伯的。最后父亲打电话给库伯,把汽车还给了他。
课件出示答案,同学校对。(注意“德”中间一横,“惑”不要少一提和一撇。)
指名朗读这段话,其余听听这几个新词读对了没有。
齐读这段话。
3.聚焦道德难题
母亲说父亲正面临一个道德难题,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指什么?
引导并板书:
道德难题
留车? 还车?
也就是说父亲脑中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是留车呢,还是(还车)?是还车呢,还是(留车)?
三、再读课文,感知留车理由
1. 质疑:同学们,你认为父亲有哪些理由可以留下那辆汽车呢?那就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
四、研读课文,品味留车理由
1.导语:下面就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去细细品味一下为什么我家非常需要这辆汽车。
自读第1、2自然段,考虑上述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品味“拮据”和“梦寐以求”。
可能的答案:
(1)因为我家生活拮据。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①自身读这句话,你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我家生活很拮据?
②铺排:有多余的钱给我买玩具和零食吗?有多余的钱给母亲买漂亮的时装吗?有多余的钱去旅游吗?这就叫——
③他们家生活那么艰辛,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感觉呢?(指名读)
④我家生活那么拮据,现在,父亲得到了价值百万的飞驰汽车对我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2)因为父亲想要一辆汽车。
导语:即使生活如此拮据,如此窘迫,父亲也不放弃自身的梦想。父亲的梦想是什么?
课件出示: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身的汽车。
A.品味“梦寐以求”
① 创设语境理解:
什么是“梦寐以求”呢?
上班时,他给客户修理汽车,看到漂亮的汽车,他就想——
下班后,他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街上络绎不绝的汽车,他就想——
到了晚上,在睡梦中,父亲想的还是——
父亲无时不刻地、白昼黑夜地想,连做梦的时候都想,那就叫——
②有感情朗读: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读出梦寐以求的感觉来。
B.品味“属于自身”
①比较质疑:(课件出示)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汽车。
但是我觉得这句话还不够简洁。我把它改成这样,意思不是没变吗?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加上“属于自身”呢?这跟父亲的工作有没有关系呢?
②有感情齐读原句:
读出“属于自身”的味道——
把两个味道都读出来——
3.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身的汽车,现在父亲终于幸运地得到了一辆飞驰汽车,这叫什么?(梦想成真)
4.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这飞驰汽车对于我家来说,——
五、学三四五段,感受我的内心
1.体会我的心情:所以,当我得知这辆车属于我家时,我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读第四第五自然段。
课件出示: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标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指名朗读——齐读
2.猜想我的心理。
导语:是啊,真叫人不敢相信,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标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喜不自禁地想——假如此时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想?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
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标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喜不自禁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并小结。
3.想象:那么在我的想象中,父亲意外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汽车,他的表示应该怎样?
4.引读:(课件出示)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是啊,他应该——可他却——
他应该——可他却——
他应该——可他却——
六、小结,留下悬念
1.在作者的眼中,在我们的眼中,父亲是多么地需要这辆汽车,他有很多的理由可以留下汽车,他留了吗?他没留。他没留的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
2.为什么这么多理由都抵不过这个理由呢?父亲在留车与还车的抉择中经历了怎样的矛盾呢?我们到下节课去学。
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车? 还车?
“出彩”与“挂彩”
——教学反思
&n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sp; 自从我把《丰碑》变成我的“墓碑”之后,我就担心这次《中彩那天》会变成我的“挂彩那天”。所幸从课后大家的评议中,我知道自身担心的事没有发生,这终于让我松了一口气。应该说,本课有几个地方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师父的肯定,这让我增添了不少信心。现结合评课谈谈自身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出彩”的地方
1.“一石数鸟”的课文内容填空
应该说《中彩那天》的课文内容填空是受了师父《慈母情深》的启发。当时看到师父这个填空设计时,我是暗暗叫绝。那种将字词教学跟概括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方法十分精妙,当然更妙的是师父利用填写的文眼“鼻子一酸”一词展开教学,统领全文。因此,我也设计了类似的填空,使同学填写“拮据”、“梦寐以求”、“飞驰”、“道德难题”、“迷惑疑惑”这五个词,为什么是这五个词呢?有以下几点原因:①这五个词都是新词,有读与写的需要。尤其“德”与“惑”很容易写错,所以校对的时候特别提醒了同学。“拮”与“寐”虽没有书写的要求,但因为这两个词分别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所以也让同学写了。②这五个词是本文的关键词,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拮据”、“梦寐以求”在前,“飞驰汽车”在后,看似“天上掉馅饼”,你缺什么就给你什么,其实是想说“最大的诱惑就是最大的考验”,这就是父亲的“道德难题”之难,而我的“迷惑疑惑”又反衬着父亲的“老实守信”,使故事情节真实又生动。可以说,学懂了这五个词,也就基本学懂了这篇课文。③“道德难题”是本文的文眼,有利于我以此为突破口切入全文,进行层层深入的学习。第一层,了解“道德难题”指什么?第二层,体会“道德难题”难在何处(我家拮据的生活,父亲对汽车梦寐以求,这两种因素使得飞驰汽车的诱惑特别地大,才造成了父亲陷入留车还是还车的矛盾)。第三层,想象“道德难题”如何使父亲为难。第四层,研讨“道德难题”为什么能解决,并从解决后的幸福感中去体会更深层的东西。
师父是这样评价这个填空设计的:“吴学军这里采用一种通过自身编写的填空的方式,实现一箭双雕,一石数鸟。因为这个填空有几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这个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很显然是老师给了一个‘拐杖’,不是同学自身概括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要老师给一个拐杖呢?显然他考虑到了中段同学的学习特点。第二个,填空里面要填进去的字词基本上是课文当中要求同学会书写的生字新词。第三个,我个人觉得,就是他今天这个题目的出现,其实给我们一种启示。你说他是学我那个《慈母情深》,有这个影子在,但是他有突破。他的突破在哪里呢?比方‘道德难题’,在第一次填空的时候,他只是书写,是不是啊?掌握字词的音形。但是他有‘复现’,就是在品读课文内容的时候,‘道德难题’又一次出现,而且‘道德难题’的理解具体化为课文中的矛盾抵触。这个就比我进了一步。”师父一眼就洞悉了我的这些“小花招”,目光之锐利令我叹为观止,而他的谦逊和褒奖让我欣喜之余又深感羞愧。
字词教学检查和课文内容梳理一直是第一课时难以防止的环节,如何将两者结合以实现高效,防止琐碎与冗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门教学艺术。从这次的模仿来看,我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今后将继续努力。
2.合理的课时内容划分
我对这篇课文的课时内容划分是这样的:第一课时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体味父亲可以留车的理由以和体会并想象中彩后“我”的心理这两个环节,应该说这两者是有联系的,后者是从侧面丰满留车的理由,并没有对前者发生对冲或干扰的感觉,可以说都处在同一个条教学主线上;第二课时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第八自然段想象父亲擦K字时的神态、动作、心理和想象父亲不知去向的补白练笔,意图在第一课时留车理由充分的基础上对父亲的矛盾有更丰满更感性的认知。然后再学习母亲的话,体会深刻的含义,体认到“可敬的父亲”与“善良的母亲”。自身认为这样的课时内容划分是围绕“道德难题”层层深入的,在情感和逻辑上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效果。
评课时,王艳霞老师说到了第一课时内容划分的三种常见问题,并认为我的内容划分比较合理。这个话题引起了师父的浓厚兴趣。他建议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深入地考虑并展开评议,并高屋建瓴地发表了自身的看法。他说这个话题里面蕴含着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分水岭。他认为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分类”和“集中”,实现了对教材内容的逾越,有效地防止了情节分析,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第一课时会碰到的种种尴尬。关于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分类,师父又发表了他的高见,他认为分类有两种,一种是理性分类,另一种是感性分类,它们各有利弊。像我这样的属于理性分类,它的好处是思路清晰、重点突破、便于操作,但是坏处是同学过于关注理据和观点,少了意象和感情。那么,假如从感性分类的角度,如何对《中彩那天》的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呢?师父建议我们可以从本文写法的两个特点入手。第一个特点,本文是回忆录,可以从最后一段切入,去考虑作者为什么没写“我对父亲的做法有了深刻的体会”,而是写“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还可以考虑“童年的事那么多,为什么唯独想起这件事,而且那么深刻,什么原因?”第二个特点,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是站在“我”的角度写的,那么可以以“我”的情感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这样就比理性分类多了些意象和感情。
其实自身对课时内容的划分是只凭感觉来进行的,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师父的话从理论的层面对我的优秀教案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令我有拨云见雾之感。今后我在进行课时内容划分时,有了理论依据,就不会显得盲目了,考虑的也会更加深入。
二、“挂彩”的地方
1.理答不尽人意
反思自身在这节课上的理答并不如意,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理答是一种能力。它需要长期的锻炼才干使自身的语言变得精练有效,并不是靠优秀教案好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我平时上课时缺乏在这方面的锻炼,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能力,因此导致我的理答语言大多表示为重复同学的话,或者是比较机械的话,缺乏当下的灵动与生成。按吴丽君老师的话就是说我的理答没有很好地指向到我的教学主线,缺乏一种向心力。的确,琐碎而无序的理答削弱了情感主线,导致了课堂的张力不够。其次,理答是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的,一个是天生的智慧,即教师的思维敏锐而灵动,能在当下利用同学的发言进行生成或进行有效地引导,而我显然愚钝了些,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另一个是后天的智慧,即教学预设。备课时站在同学的角度对自身的提问进行考虑,猜想同学会怎么回答,然后面对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答案再去考虑自身该如何理答。据说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在备课时对理答进行了预设,教学设计长达三十多页。而我显然预设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足,因此对同学的回答缺少准备,自身应变又缺乏,不能很好地在同学的话与下一步教学中架设起一座桥梁。
还是师父一语中的,他说理答的诀窍不在答,而在于倾听,倾听的时候就实现了注意力的分配。一个幼稚的教师,会把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注意力分配给同学,会注意同学的表示、同学的神态、同学的精神面貌、同学的发言以和我跟同学的理答。过多地注意教学流程,会导致“目中无人”;而全然地注意同学,又会导致忘词。要达到注意分配适度,达到从心所欲,这需要修行。这是一个过程,刚开始更多的是注意教学流程,慢慢地在注意流程和注意同学之间达成平衡,再慢慢地把更多的注意分配给同学,从而达到从心所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来,我今后要在课堂上多注意倾听,课后多反思,才干渐渐形成高效的理答能力。
2.课堂张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依照我的教学预设,我的第一课时应该是完成“蓄势”或“蓄情”这个任务的,为第二课时的高潮迭起作准备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张力显然还不够些。原因主要有这两个:①我在“感知留车理由”和“品味留车理由”之间把问题转移了。“感知留车理由”这个环节,我提的问题是“读课文,你认为父亲有哪些理由可以留下这辆汽车?”而到了“品味留车理由”这个环节,我的问题却变成了“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去细细品味一下为什么我家非常需要这辆汽车?”也就是说,问题的转移导致课堂的教学板块没有出现线性的递进,而是成了两条平行线,张力自然就不够了。②课堂理答缺少向心力。我对同学的理答应该若有若无地指向父亲对汽车的渴望,而不是重复同学的话作原地踏步状,也不是被同学牵着走作天女散花状。比方当同学说“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身的汽车”时,我应该接——“是啊,父亲多么渴望能有一辆属于自身的汽车。”再比方同学说“我家生活很拮据”的时候,我可以接——“是啊,有了汽车后就可以改善生活了,父亲一定非常渴望有一辆属于自身的汽车。”这样的话,就能做到次次向心,凝成一团了。③高潮没起来。原本在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复沓:“他应该——可他却——”三次引读指向父亲的矛盾神情。可实际操作的时候,前面三个“他应该——”的想象事先没有做好铺垫,导致复沓的时候拖泥带水,不成气势。可以说,这个“求气”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关于这点,吴丽君老师提了她的高见,她认为课尾可以设计一个中复沓,引读第一、二、四自然段重点句,既是对本课内容的回顾,又可以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留下一个悬念:“我们这么需要这辆车又能得到这辆车,为什么父亲却还是把车还给了库伯呢?我们到下节课去研讨。”可谓余音绕梁,课断意不时。
缘未灭
关于本课的教学,值得研讨的地方还有很多。大家的评议给了我很大的协助,也留给我很多的考虑。尤其是师父对本课的设想与建议,可谓口吐莲花,字字珠玑,还得容我日后细细地品味与领悟,真正做到将《中彩那天》变成我的“出彩那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08: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