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具体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上课伊始,创设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的情境,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象形统计图探究如何求平均数。学生虽然能求出平均数,但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学生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和教师的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及意义。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出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可以用“移多补少”来解释,这样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会逐步清晰起来。 |
| |
|
| | | |
| 1.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象形统计图的特点。(出示课件) | 1.根据要求折纸飞机。 2.观察象形统计图,了解统计图中数据的特点。 | 1.把苹果平均放在下面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 )个。 |
| 1.根据出示的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求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折了多少个。 2.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出示课堂活动卡) 3.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 | 1.观察象形统计图,尝试探究,然后交流。 方法一 移多补少法。 通过移多补少后,每个人折的纸飞机同样多,都是6个,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求得的平均数。 方法二 运用公式求平均数。 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7+4+6+5+8)÷5 =30÷5 =6(个) 2.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指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3.小组合作探究,并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计算得到的。 | 2.希望小学四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列式正确的是( )。 A.(18+20+22)÷4 B.(18+20+22)÷3 3.四年级举行电脑绘画比赛,下面是第一小组三位选手的得分情况统计表。 (1)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2)请你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
| 1.出示课件,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90页象形统计图,然后让学生独立求出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 1.先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生1: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就是指如果每人收集的数量一样多时,这个数量是多少。 生2:我是用移多补少法求的。移多补少后,每个人同样多,都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生3:我是用公式法求平均数的。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即52。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4,求得的平均数是13。 2.与师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公式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 4.下面是赵叔叔三天沿环形跑道跑步的情况统计表。 (1)赵叔叔这三天共跑了多少千米? (2)赵叔叔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 (3)赵叔叔平均每天跑多长时间? |
| | 1.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2.先观察统计图,求出平均数,然后说出从图上还知道了什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