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导学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0 17:4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题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1.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活动经验。

注重学生以往的学习和活动经验是学生同化数学新知的重要保障。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活动设计力求做到生动活泼,例如,通过观看《手影艺术》和“画一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快乐。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

2.立足于用好用活教材,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对教材有所突破,进行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若干个同样的小正方体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若干个同样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4分钟)

1.引导学生欣赏手影艺术。

2.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看手影图像发现了什么。

3.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影艺术过渡到对图形观察的学习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规律。

1.欣赏手影艺术。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下面是小红从不同位置给同一个物体拍摄的照片。分别写出是从什么位置拍摄到的。

二、探索新知,操作感悟。(20分钟)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

(1)引导学生各自拿出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

(2)组织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用这4个小正方体摆成例1中的立体图形。

(3)让学生摆好后,引导学生先观察立体图形的前面,再站在立体图形的正前方从上面观察,最后到左面进行观察。(注意在前面和左面观察时视线要与立体图形保持水平)

(4)组织学生想一想通过观察后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并汇报。

3.师生共同总结观察发现:在不同位置看到同一物体的面可能是不一样的。

4.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1.(1)拿出学具。

(2)独立拼摆。

(3)按要求开始观察,并在本子上画出自己看到的面。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观察过程及看到的面。

2.汇报。

生1:我在立体图形的前面观察,看到一个面,是由3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

生2:我站在立体图形的正前方,从上面观察,看到的是一个像手枪一样的面,是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

生3:我在立体图形的左面观察,也看到了一个面,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

生4:我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总结发现。

4.小组的交流汇报:

第一幅图小华是从左面看到的;

第二幅图小华是从前面看到的;

第三幅图小华是从上面看到的。

2.

下面这些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上面物体的哪个方向看到的?

3.

上面这个图形是由8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如果把这个图形的表面涂上红色,有一个面涂上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有两个面涂上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有三个面涂上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有四个面涂上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有五个面涂上红色的有(  )个小正方体。

4.从上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  )。

A.    B.

三、巩固练习。(12分钟)

1.教材13页“做一做”。

2.教材15页1、2题。

1.思考后回答问题。

2.先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最后连一连。

5.用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使其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分别得到下面的两个图形。

要摆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  )个小正方体。

四、全课总结。(4分钟)

1.引导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交流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批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22: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