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 生1:第一组数中的两个数的位数不同。 生2:第二组数和第三组数中的两个数的位数相同,但第二组数中千位上的数不同,而第三组数中千位上的数相同。 3.总结比较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刚才同学们的比较方法,大家想一想,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个万以内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 预设 生1:位数不同的两个万以内的数比较时,看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生2:位数相同的两个万以内的数比较时,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位上的数,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十位上的数,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4)师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首先比较两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1200>950。 ②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5300>4950。 ③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二)教学教材91页例10。 1.(课件出示例10)组织学生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1)提出问题:这两人关于运动员人数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 (3)小组汇报。 预设 生:我知道了有9985名运动员参加本届全运会。观众说的将近10000人是指运动员的人数与10000人接近。 (4)小结:一个数能表示原来物体或事物的实际数量,这个数就称为准确数。如例10中9985这个数表示的是参加本届全运会运动员的实际人数,它就是一个准确数。一个数与准确数接近,这个数就称为近似数。如例10中10000这个数和9985接近,这个数就称为近似数。 2.引导学生了解应用近似数的必要性。
(1)观察9985和100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忆。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3)师生小结: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忆,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做近似数。 3.找近似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例10中的数线图) (1)引导学生思考:在数线图上,9985和哪个数最接近呢?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在数线图上,9985和10000最接近。
(3)提问:观察数线图上给出的数,如何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4)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找一个数的近似数就是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这个数的近似数就是那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4.说一说身边的近似数。 (1)过渡:请你说一说身边的近似数,再找一找生活中的近似数。 (2)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近似数,在学生知道近似数的概念后,让学生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学生交流生活中的近似数,进一步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