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学生组内讨论,并汇报。 预设 生1:7是被除数,表示被分的草莓的总数。 生2: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 生3: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8)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相同点是这两个算式都要把物体进行平均分,所以都用除法表示。不同点是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 (3)教师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完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4)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进行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剩余的部分) (5)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前面摆图形的结果,然后交流。 (11÷4=2……3,11÷3=3……2,11÷5=2……1)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引导学生观察7÷2=3(盘)……1(个),想一想:这个算式中每个数的单位名称各是什么? (2)学生汇报:被除数、除数和余数的单位名称都是“个”,商的单位名称是“盘”。 (3)组内讨论: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与被除数相同?然后集体交流。 (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的物体的总数,余数是这些物体中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4)思考讨论: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然后交流。
(因为这道题要求的是能摆几盘,商就是我们求出的结果,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5)总结:有余数的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问题“求什么”来确定,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二)教学例2。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正方形,求能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有剩余,求余下几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小组内互相检查各自的结果。 (4)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算式。 8÷4=2(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12÷4=3(个)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 生1:我们组发现除数都是4,余数是有规律的,是按1、2、3的顺序出现的。
生2: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主题图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除法的意义,为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作铺垫。然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再通过对比恰好分完和分完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加深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分析等活动,学会如何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 (1)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两道算式中的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2题。 (1)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2)指名汇报填空的情况,并说一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3.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4.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 )÷6=( )……( ) ( )÷8=( )……( ) ( )÷9=( )……(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