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触摸春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触摸春天 感悟生命

──对话《触摸春天》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王振刚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作者以优美、生动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作者内心中最真切的人生感悟: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悟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与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确定为两课时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一同经历了三个过程:走近文本,感知文本;游历文本,感悟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一、走近文本,感知文本



  1.读通文本是感知文本的基础



  文本,是鲜活的,是灵动的,是富有生命的。学生要通过这一篇篇文本,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而感知文本是基础,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



  读通课文,其“通”就是“通畅”的意思。“读通”就是把课文读通畅。让学生读通畅课文,就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通过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通过指名读,师生共同纠正伙伴读书中出现的错误读音。此时,读者,高声朗读,锻炼了自己;听者,侧耳倾听,听的过程也是听者学习的过程。



  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面向了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收获,发挥有限时间内的最大效益。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朗读课文中生词的情况。在这篇课文中,会写词语有:小径、流畅、磕磕绊绊、瞬间、弧线、飞翔、权利、缤纷。会读词语有:清香袅袅。容易读错的词语有:曲线、悄然。



  教学中,我将以上词语打印在卡片上,把读准这些词语的字音作为重点,而会写词的学习重点还包括:识记字形与理解其意思。重点强调字形的字有:“径”字第五笔不出头;“翔”字第六笔是“撇”;“磕”字三部分组成,其结构是左右结构;“瞬”字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易写错,指导学生识记后,让学生“读”字,读重点笔画的位置,再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采用温故知新法,如理解“小径”,联系学生学习过的《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词中的“石径”,来帮助学生理解“小径”──小路;有的采用凭借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如理解“瞬间”,我这样设问:这个词语形容什么的?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来说“一瞬间”的近义词(一眨眼)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的采用做动作的方法来理解,如“弧线”与“曲线”,用语言去表达则困难较大,但要用做动作来表示其意思则形象直观,也能准确地表达出学生的理解;还有的词语则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如“流畅”、“悄然”等。



  虽然,学生已处在中年级,但对词语的学习,教师仍不能忽视,因为学生对词语的学习要贯穿于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各学段都不应该忽视,也只有学生读懂了词语,才会更加深入地读懂句子,读懂段落,读懂篇章,因为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



  2.读顺文本是感知文本的途径



  “读顺”的“顺”字则是“理顺”的意义。“读顺“课文,就是要一边读,一边理顺作者的表达思路,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关系,能用简练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我从课题入手,先感知那个“春天”,再感知那个“触摸”。学生读书后,便发现第二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第三~第六自然段讲述了盲童安静触摸春天时的情景;学生读第七自然段后,便发现这段话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



  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运用摘句法说说各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学生无不在静静读书,静静思考,也只有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而后,又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连在一起,他们又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学会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课题入手,了解各部分内容,从而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知其意,只有知其意,才能知其义。



  二、游历文本,感悟文本



  学生感知性地朗读后,对文本有了感知性地理解。阅读文本,就是要在感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游历文本中的词句间,去感悟,去品味。品味其表达方法,品味其表达的情感,这才可称得上是读懂了文本。这种懂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感悟。



  1.感悟“春天”



  阅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一个词语概括出春天的特点──花繁叶茂。先让学生用组词法了解“繁”与“茂”的意思,从而理解了“花繁叶茂”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既而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带有“花繁叶茂”和“浓郁”的句子连在一起:因为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所以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当说到“因为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学生立刻发现:所以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引导学生理解“流连”一词的词义,由“流连”引出其近义词“忘返”。学生再读这句话,学生反复朗读,便发现:这里的“整天”有两层意义:(1)指一天中大部分时间;(2)天天。



  学以至此,我设问:课文中的插图也是我们学习的资源,注视着美丽的插图,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学生阅读文字与插图后,又有了新的感悟:安静留恋这里的蓝蓝的天空、温和的阳光、湿润的空气、嫩绿的小草、鲜艳的小花、美丽的蝴蝶……而天空、阳光、空气、小草、小花、蝴蝶……汇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画面。透过“整天”与“流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安静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既而读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后又抓住词语“流连”与“整天”,并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去补白。由于文字与图象的结合,会让学生在头脑中的意象更加丰富。让学生走进文本,身临其境,去感受文本中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感悟“触摸”



  第三~第六自然段生动地讲述了安静触摸春天的情景。在“触摸春天”的过程中,对于安静来说,这是两次全新的经历,她的心灵两次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当学生感受安静“第一次全新的经历”这部分内容时,升腾在学生心中的感受便是──惊讶……一个“流畅”,一个“拢住”,让学生在心中产生了疑问。这疑问又能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己解决。鼓励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表达出读书中的感悟:因为盲童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所以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因为盲童安静有神奇的灵性,所以拢住了睁着眼睛的蝴蝶。其实,与其说,安静有一种神奇的灵性,不如说在安静心中有一股强烈的渴望──触摸春天。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走进作者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她们心中也充满了惊讶。一个“竟然”,一个“奇迹”,流露出了作者惊讶的心绪。而安静的内心中也充满了惊讶──或许她没想到能拢住蝴蝶,;或许她不知道手指间扑腾的是什么;或许她没有想到蝴蝶会扑腾……这一个细小的动作──扑腾,让安静无不感受到蝴蝶对生命的渴望,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



  为了让学生读懂安静,我充满激情地说:对于双目失明的人来说,春天只是一片漆黑。对于双目失明的安静来说,春天是一片漆黑吗?尽管眼前一片黑暗,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是怎样的?(多姿多彩)



  而后,又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她的灵魂深处,会萌发出怎样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谓是多姿多彩。正是因为学生读懂了这个“多姿多彩”,才会读懂安静那颗美丽的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而学生从“感动”,也发现了作者也读懂了安静的心。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在读者、作者、主人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而且是一座心灵之桥,促使其三者互动对话、心心交流,以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此时,学生读懂了文本,读懂了安静的心,读懂了作者的心。



  当学生阅读安静“第二次全新的经历”的部分时,引导学生对词、对句进行质疑。带有“弧线”和“曲线”的句子,让学生感到了畏难。为了帮助学生释疑,我抓住重点词语“弧线”与“曲线”去理解句子。一个“弧线”让学生联想到了彩虹。有句歌词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再次设问:“在女孩的心中出现了一道彩虹,那她一定经历了风雨,那是怎样的风雨呢?学生沉思片刻,想到了女孩也曾经有过的痛苦与失望,也有过没能触摸到春天的经历,可她没有泄气,没有灰心,凭着对人生的执着,她的愿望实现了。而那个“曲线”与下文的“飞翔”紧密呼应。“曲线”,乃是蝴蝶飞走时的轨迹。这时,学生又有了疑问:蝴蝶飞走了,安静并不能看见,可作者为什么说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在读书中,学生渐渐感受到表面上女孩在张望,可实质上女孩在用耳听,用心感受。这便是女孩的第二次全新经历。这一次次让女孩读懂了她从来没有读懂的一个词──飞翔。



  课堂上,教师总是要设问。教师的设问,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疑问;教师的设问,一定要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教师的设问,一定要点亮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3.感悟“生命”



  作者在细心观察生活,在观察中生出了对生命的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教学中,我抓住了这句话中的“谁”,训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之中,加深对这句话的品悟。



  学生感受到,这句话中的“谁”指“安静”,也指“残疾人”,还指“每一个人”。让学生将“谁”换成“安静”、“残疾人”、“每一个人”,再读这句话,在学生的内心中已悄然领悟到了作者内心中所要表达的。我告诉学生:这个“谁”中,也包括你,也包括我。当学生再次将“谁”换成“我”后,结束了这堂课。但在学生心中,一定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我将怎样生活,我将怎样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刻回答,因为学生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只要他们能够在每走一步之前,多多地思考,相信他们的世界也一定是五彩缤纷的。



  三、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完一篇课文,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这还没有结束,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要用语文。至此,这一课的作业我设计为:请你像作者那样,细心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观察过后,你的心中有了怎样的思绪呢?请你以《生命》为题,可以写一段话,也可以写一篇习作。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地将感悟语文与感悟生命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在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上受到熏陶与感染,思考生命,思考人生,让学生带着思考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8: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