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猴王出世》为例谈语言的习得与生成训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语言之路

──以《猴王出世》为例谈语言的习得与生成训练

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向爱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在2008年的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这里我们抛开“精读”和“略读”不谈,单从发展语言的角度看,王老师着力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研究语言,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王老师的这一做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坚定不移走发展语言之路。怎样发展学生的语言?王老师在教学中实际注重的是语言的习得与生成训练。


  一、什么是语言的习得与生成



  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是两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前苏联著名语言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最初的语言是纯粹社会性的,儿童自我中心语言不是从内部个人语言转化为社会语言,而是从外部社会语言转化为内部个人语言;随着儿童的发展,自我中心语言逐步转化为内部个人语言,这种内部语言便开始为儿童的思维服务,越来越成为思维与交际的工具。



  儿童不可能生来就会说话,因为其个体内部的语言集合几乎是空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社会群体不断接触,语言的活动量增加了,对各种社会性的语言有了充分的感知,使个体内部的语言集合逐渐丰富起来,这就是语言的“习得”。很明显,这种习得语言的过程,就是“从外部社会性语言转化到内部个人语言”的过程,具有“纯粹社会性”的品质。随着儿童的发展,当他们习得的语言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时,就会创造新的语言,这就是生成语言。生成语言的过程就是“自我中心语言转化为内部个人语言”的过程,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因此,在儿童个体内部的语言集合中,既有习得的语言,又有生成的语言,它们共同为儿童的思维服务,成为思维与交际的工具。



  值得说明的是,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是相辅相成、互为转化的。习得语言是基础,生成语言是发展和提高。儿童一旦习得了某些“语言原型”,就能依据这些“语言原型”生成许多新的语言,而生成的新的语言则又成为被习得的“语言原型”。如此循环,儿童的语言能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习得”与“生成”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



  二、语言的习得与生成训练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优秀作品的学习,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其中,“掌握丰富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什么叫“掌握丰富的语言”?就是要注重对规范化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而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的过程,正是对语言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过程。首先,从习得语言的角度来看,儿童习得语言的途径是多样的,既有自我习得,又有教化习得。而教化习得则是儿童习得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即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规律的语言学习,使学生对课文中有一定结构特色的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记忆,在其心理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语言原型”,随着“语言原型”的增加,便形成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其次,从生成语言的角度来看,学生生成语言一般要经过“拙”、“通”、“巧”、“朴”四个层次。所谓“拙”,是生成语言的最初层次,辞不达意是该层次最明显的特征,如“到黄昏,爸爸妈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所谓“通”,是生成语言的第二层次,即语言清晰达意,条理通顺,句无废字;第三层次是“巧”,即生成的语言在流利畅达之余,还文辞灵动巧妙,耐人寻味;“朴”是生成语言的最高层次,即语言平易,于淡中见浓,平中见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生成随着其生命的发展,逐渐由单一走向丰富,由低级走向高级。



  小学语文教学是儿童接受正规母语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又是人的一生中学习语言的最好时光。小学获得的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人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最起码的学力要求。如果我们的教学没能让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接受最扎实的、最丰富的、最富有创造性的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的训练,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语言素养的提高,人的发展等等,将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王老师把《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定位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秘密”,学习语言的“精确妥帖”,“把第一眼看去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语言的习得与生成训练的策略



  (一)在训练内容上,教师要善于挖掘富有特色的“语言原型”



  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原型”,这是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训练的基本前提。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为优秀的语言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极富特色和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它们是一座座“语言原型”的“富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认真感悟、品味,进而“习得”。如王老师在《猴王出世》中挖掘出来的一处经典的“语言原型”是: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课文中的“语言原型”也由简单走向复杂,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值得说明的是,对于一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原型”,教材编者特别将其编入课后“思考·练习”中,这实际上为教师发现和挖掘课文中的“语言原型”提供了帮助。教师应该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树立起敏锐的“语言原型”意识。



  (二)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学生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的能力是在其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各种结构的“语言原型”,领略各种语言形式,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去进行语言的生成表达训练。



  1.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兴趣



  当学生的身心系统处于平静或沉睡的状态时,精神和语言元素就缺乏活力。没有活跃的心理状态,语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生动活泼地得以开展。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身心系统,诱发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兴趣,使语言实践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在《猴王出世》的教学中,王老师首先在课前的交流中以平易近人的教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师生间心灵的对话。其次,王教师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性评价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让学生的心理积淀迅速膨化、运动。她说:“同学们,一蹦,蹦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的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放声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再次,王老师让学生在语言的研究与发现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请看: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出示句子:“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自己读读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师生一起读,其乐融融。)



  在整个课堂中,我们看到学生对语言的研究兴趣一直都很浓厚,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2.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促进语言的习得与生成



  儿童对语言的认知是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习得语言与生成语言的训练应遵循这一规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敏锐的语言习得与生成意识,教给学生的方法,引导发现规律。请看王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问题。)



  生:(齐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并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研读,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这一句:“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首先,我感觉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把这种手法用到了猴子的身上,猴子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中,“纵”,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



  ……



  师:刚才他说的非常好。我建议大家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猴子说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猴子非常很自信,感觉自己对这件事非常有实力。



  生: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师:从字上看,他写的非常的?



  生:非常有活力。好像是我能进去,就一定能出来。



  师:换一种写法,能有这样的感觉吗?变成“我进去吧”,读读。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读)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相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很多,大家再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发现、感受。)



  ……



  在上述教学中,王老师在前一阶段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基础上,及时总结规律:“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读,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接着抓住学生习得的语言,利用删改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进行比较,在感悟语意语情的同时,感知语言结构,加深对这一语言特色的认识,直至占有了这一语言形式。



  四、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融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训练于一个整体



  在前文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是相辅相成、互为转化的。因此,在训练中二者虽然有时各有侧重,但是不能截然分开。一般来说,生成语言的训练往往依赖于习得的“语言原型”,但是不能绝对等同于“语言原型”,二者应融为一体。王老师的教学比较重视感受和习得,而创造与生成的训练则相对薄弱,这与课文特定的语言特色是紧密相关的,而且毕竟只有一个课时的教学,这样的训练已经难能可贵。



  2.训练途径要多样,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变



  由王老师的课想开去,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语言习得与生成的训练,路子还应该更加宽阔一些。第一,习得语言和生成语言的训练,不仅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要广辟训练途径。一是课外阅读,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不但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而且要注意语言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与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语言接触中,习得丰富的“语言原型”。二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和口语交际活动,既关注书面语言,又关注口头语言,鼓励学生多用习得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第二,注意选择训练形式和方法。习得语言不是机械地背诵,生成语言也不是机械地模仿写话。习得语言与生成语言往往与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联系在一起。因而,朗读、品味、摘抄、记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训练形式。形式和方法的运用应依“情”而变,灵活多样。



  3.创造性地开展生成语言的训练



  生成语言是在原有“语言原型”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语言结构进行新的语言表达,要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可以“出格”,进而生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来。



  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语言之路,让我们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而共同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5: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