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徐 卫
将相和第四节课是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上的《将相和》,这是我认为所听课中较好的一节,特别是开课很有味道:教师从“和”字入手,将相间“和”了,说明原来一定有不和,于是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将相间是如何“不和”的。并由此及彼,引发了学生对大将廉颇的极大兴趣,有的说廉颇小心眼;有的说廉颇不知道蔺相如的智慧,认为他只是嘴皮子厉害,有的说廉颇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而官位比他小,所以不服气。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自然而然地调动了起来。我想,一场好戏就要开始了,学生已经有了两个比较认同的而又极富探讨价值的观点:一是廉颇小心眼,一是蔺相如主要是嘴皮子厉害。我想,教师如果就此挑起学生的思维大战,让他们的观点在的时而肯定时而否定的不断变化中层层深入,一步步认识廉颇看似“小心眼”实是“大心眼”,和蔺相如一样具有“大胸怀”;而蔺相如不只会耍“嘴皮子”而且实在是具有四两拨千力的“深厚内功”。这样看来,这一文一武两员国家栋梁之才不“和”都不可能了。课如果这样上下去,那可就能让人过上一把听课瘾了。
可惜,当学生刚提到廉颇认为蔺相如只是嘴皮子厉害的时候,教师马上就问,是吗?学生马上说不是。真是可惜,教师的追问来得太早了,也太简单直白了,让学生失去了深思熟虑的过程。相反,我倒觉得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去支持廉颇的观点,就是要让他们感到廉颇的汗马功劳就是要比蔺相如的“嘴皮”重要,就是要让他们为廉颇叫曲。这样,才能把思维大战之火慢慢地点熊,才能真正让学生享用一次思辩的盛宴!可惜,教师让这思辨的火花过早地抹杀了。看来教师还是没能炼就孔老夫子希望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功力。
当然,同学们按教师既定的教学设计也是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请两个学生表演了一个“将相和”的即兴课本剧,你看,“廉颇”一进门就向“蔺相如”跪拜,引起了学生轻快的笑声,最后“廉颇”又大叫一声“好,君无戏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这个教学环节的确很有意思,但是,我想,教师能更加关注学生表演时的体会,问一问“演员”的感受,掏一掏“观众”的观感,让我们在这个模拟情景中再次深度体验大将廉颇光了上身,背负荆条,穿越大街小巷去向蔺相如请罪,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拥有多么让人敬佩的“大胸怀”!那该多好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