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评鲁迅小说高三作文8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22:0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品评鲁迅小说高三作文800字
“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很虚的一句话,去读他,似乎知道他想表达什么,然而想用语言来描述他,真的很难。就像鲁迅先生所著的《野草》,甚而至于《野草》比它更难去体味。总的来说,难以体味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两类:象征和隐喻、梦境与臆想。

象征和隐喻,这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几乎每一个关注、喜爱鲁迅文学的人都会注意到。由很多学者对《野草》的象征隐喻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的深刻探讨,而一些阐释恰可表明《野草》中象征与隐喻的模糊性,从而在一个显性的层面上构成了欺骗。

而对于梦境与臆想,则较象征和隐喻更加复杂,他在更深层的隐性的层面上构成了欺骗,而这种欺骗同时具有二者的指向性。其中有七篇是以“我梦见……”开始的,“他在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梦,从而将读者从现实通常的感觉推开。作者于是便得到一种诗的特许权,可以放任自己的艺术想象浮游于超现实的怪异领域。”在这里作者从梦的形式叙述事实,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悖论:梦本身不是真实的,它并不遵循逻辑和时空法则,梦到的事情在觉醒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对于主观感受而言,梦确是实时贴切的,是合理的。鲁迅恰是利用这一点,将其倒置过来,在梦中言说事实,他在梦中袒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黑暗与虚无,直面死亡和绝望,如《墓碣文》《死后》在梦中对自己的道路执着地探索和思考,如《狗的驳诘》《立论》。而对于梦本身,却成了精心营造出来的一个借口。以上两种情形在《野草》中并存,故而造成了其具体意义指向的含糊不明。对于读者来说,这是对真实的掩盖,而对于作者本人,这里又显示了复杂的状态。在我看来这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内涵,这就是自欺。自欺作为一种行为,“首先是被欺骗的和欺骗的是同一个人,这意味着作为欺骗者,我应该知道我在被欺骗时对我掩盖着的真情。更确切的说,我应该很清楚的知道这真情一边我更加仔细的把这真情隐瞒起来——这二者并不是发生在时间性的两个不同的瞬间——这从严格意义上将是允许恢复二元性外表的——然而是在同一个谋划的统一的结构中。”其目的在于“人们通过使人们成为自卫的对象的活动本身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并逃遁于人们在其中除了是一个纯粹、自由的注视之外不再是什么的领域中。”简言之,“自欺的目的在于置身于能力范围之外,它是一种逃避。”同时,萨特还强调了梦与自欺的关系,“人们如同入睡一样的置身于自欺之中,又如同做梦一样的是自欺的”,“自欺就像入睡和做梦一样,是在世界中的一种存在类型,这类存在本身趋向永存”。由此我们看到,鲁迅先生以梦作为文章的主要构架,这本身就构成了自欺。在七篇以梦开始的文章中,有四篇是没有从梦中惊醒,回到现实中来的。这开放式的结尾表明以梦的形态构成的自欺仍在继续。而另外三篇,以及《秋夜》和《好的故事》,则采取了一种封闭式的结构,即从梦境或臆想中回到了现实,这种结构意在表明:一方面鲁迅先生在梦中言说真实,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提醒自己,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个梦,然而这梦也仅仅是自己言说真实的一个借口罢了。这种封闭似的结构看似宣告着自欺的结束而代之以真实,其实不然,因为这二者所掩盖的内容不同。如果说表明了作者意图对自己掩盖的真实是自己内心的矛盾,并以梦的形式实现这种欺骗,这里,梦本身则变成了需要掩盖的内容,因为它演说了真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06: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