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1 01:4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分析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感熏陶的重要责任,因而,将“留白”艺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之中,挖掘课本中别有意蕴的留白处,并在点睛处巧妙留白,带领学生体悟“留白”的智慧,这种尝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小学古诗词留白教学中进行处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留白,艺术处理

中国古代诗歌非常讲究“留白”艺术,追求 “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蕴藉的艺术境界。这种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魅力,可以带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领悟诗歌留白艺术的韵味。
1、以“动”代情类留白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有时会戛然转为写动作,以人物动作的描写代替情感的直接抒发,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余味无穷。这一手法可以使读者从人物动作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清平乐·村居》中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对于这一句的理解,有的老师让学生直接字面理解为:最惹人爱又顽皮的小儿子,在溪头趴着剥莲蓬吃。但在教学中某老师却发现了“卧”字表现的空白,她扣住“卧”字,请同学们观察插图中的孩子,孩子明明是趴着的,为什么说他是“卧剥”?经过想象和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卧”只是小儿的一种姿势,既是顽皮的小儿,累了肯定会有各种动作,还可能躺着、侧着等等,在此基础上,窦桂梅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卧”也可能是“仰卧”、“侧卧”、“俯卧”等。教师通过指引学生对简单的动作,凝练的字词的赏析,看见“卧”字背后潜藏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小儿的顽皮、活泼、天真烂漫的形象更加丰满。
又如学习《秋思》时,细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诗中留别时心情如何,归家途中又有怎样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先反复诵读,并想象景象。学生由柳枝轻扬、依依不舍的景色和动作的描写,感受亲人离家出行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因而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之外的空白,发挥想象,补充完整的意境,对游子羁旅的愁思能有更深的体悟。
2、避实就虚类留白
古代诗歌中的“留白”艺术还体现在避实就虚的手法上。诗句中并不展现具体的实景,而以虚写代之,虚实相生。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来说,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侧面为实,正面为虚。课堂教学中,避实就虚类留白的细读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关注到这类写法,找出何处为虚写,思考此处虚写在诗中的含义,它有什么实写所难以达到的表达效果?
比如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思考“阳关”“故人”的意味非常重要,使得学生能说出诗词中深挚的惜别之情,而实际境地只以“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简洁留白。进而学生再反复诵读,体味这种避实就虚的留白笔调,更深切地抒发了诗人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的心境,方得本词情感三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1 01:41:59 | 只看该作者

又比如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一般老师可能对这句的讲解一带而过,而某老师却抓住“忽闻”一词,看见了其中隐藏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将欲行’的时候来送?” 学生经过一阵小组讨论,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认为:可能汪伦出去买酒了,李白怕汪伦伤心,便不辞而别。汪伦回来没有见到李白,估计李白刚走,就赶紧来送行。也有学生认为:可能已经在汪伦家里告别过了,但汪伦想到李白喜欢喝酒,就又提着酒壶踏歌而来再次送他,要给李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该老师的设计可谓是精彩非凡,令人大声叫好,如果在其他老师的课上,这一情感处的空白估计会被其他教学情节所遮掩,老师却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空白,使学生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尽情想象汪伦踏歌送李白的各种理由,各种情景,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并在最后将各种声音聚集,无论何种理由都体现了汪伦对李白的情真意切,而学生在讨论中也对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理解,不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
3、利用提问创造空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问答法。提问往往贯穿课堂的始终,问题的设置关系到教学的效果,问题既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又不能低于或过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还要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环环相扣,逐渐加深,如此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由此,提问很关键,而在提问处留白,则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地更充分,则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问题的设置应设在重难点处、疑问处、矛盾处,而留白的运用更是应该在这些关键处,学生仿佛站在“岔路口”不能立刻明确地找出方向,如果这个时候,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反而会错过一个锻炼学生思维,给学生学习的好机会。因而,在疑惑处给学生留下空白,使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选择不同的岔路,看见不同的风景,而后更全面地看待疑惑处,得出自己的理解,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防止满堂“问”,“问”要有价值,要有技巧。“问”不仅是教师问,也是学生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教师不仅要精心地设置问题,也要适时地抓住时机转化学生的问题,使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发挥其作用,如对一位特级教师在教《草船借箭》时,有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巧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不是‘借箭’是‘骗箭’”。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便在此处留白,让同学们展开辩论,进过一番论争,同学们在认知上的疑惑消除了,明白了“借”的道理,同时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文义的理解。而这些在动态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调控能力,对教师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总之,在古诗词中,古代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 这便是为“细味空白,还原诗情”的细读诗歌活动所做的最好注脚。古诗词里的留白,不仅不使人觉得突兀断续,恰恰更突出了作品浓墨重彩描写的核心部分,使读者产生详略相宜、疏密有致之感。在以后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扣住“留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理出一脉凝聚的思考,把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古诗词的语言上,不宜对照历史、伦理做过多写实性的描述,也不宜过分深化诗里的政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伍建强,王丹.新课程理念下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2013(2).
[2] 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8).
[3] 曾莉.高中古典诗歌五步法教学实践例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4] 康连霞.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J].教育艺术.2012(6).
[5] 孙晨红.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感悟和思考[J].文学教育.2011(10).
[6] 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J].课程教材教法.20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00: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