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8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反思1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悲喜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一起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同学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考虑,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同学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优秀教案】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扮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同学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同学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同学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同学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保守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协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小朋友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假如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笼统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同学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小朋友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小朋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获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难过,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论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同学能掌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扮演中捕获同学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保守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身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扮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只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果,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小朋友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同学的扮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小朋友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珍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这段同学的扮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同学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扮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缺乏:同学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固然在扮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同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同学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同学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扮演的。同学所表示出的缺乏与老师平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议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同学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同学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同学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同学精彩的即兴想象扮演,不只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身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与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同学生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小朋友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只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小朋友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小朋友们脑海里可充溢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身的一种鞭笞,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和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小朋友对古诗的兴趣,要小朋友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达,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习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同学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协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小朋友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2
  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人教版新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在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篱落深深一灯明。”)时,有同学问我:“老师,‘挑促织’的‘挑’应该读哪个声调呀?”当时我也愣住了,备课时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课文的注释讲:“挑促织”就是“捉蟋蟀”的意思。我随手翻了《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1、tiǎo ① 用竿子把东西举起或支起来:挑帘子。② 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灯芯,挑刺。③ 拨弄,引逗:挑衅,挑战。
  2、tiāo ① 用肩担着:挑水,挑担子。② 挑、但的东西:挑着空挑子。③ 选,拣:挑错,挑毛病。
  我把这两种读音的几个义项分别讲给同学听,并请他们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经过考虑,小朋友们举手了。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选择“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挑灯芯,挑刺。”这个意思,因为假如蛐蛐钻到洞里了就得用小木棍把它挖出来。但也少数同学不同意,但也不知道该怎么读。
  我想,假如结合诗境来讲,应该读 tiǎo,可是在 tiǎo 的义项里却没有“捉”这个意思。选择 tiāo 就更讲不通了。
  “挑促织”应该怎么读呢?古代文献中是否有据可查呢?
  最后,只好向我的师专文学老师王光福先生求救了。王教师经过思索,告诉我:
  “宋代词人张鎡在他的《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想必,小朋友们晚上提灯捉蛐蛐时,尽管脚步轻轻,机敏的蛐蛐还是听到动静躲到洞里。用水灌洞而不出,那么就只好挖洞掘之。那么这个‘挑’字,就是‘抠,挖’之意,联系辞典里的解释,就与‘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的义项接近了。说得再简单点,就是‘捉’了。”
  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同时心中又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当我把这个解释跟同学们讲述时,小朋友们都同意我的观点──确切地说,应该是王老师的观点。虽然也曾经为自身的孤陋寡闻脸红过,不过,总算有据可查地把问题解决了,心里还是十分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2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3
 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同学的认知视角,起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的功效。
  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既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同学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漫游万里。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同学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同学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战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动身,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同学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同学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出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逾越时空,引导同学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同学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同学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同学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同学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同学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同学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同学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同学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只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同学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小朋友的欢笑声,看到了小朋友绚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同学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同学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同学随同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小朋友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同学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同学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同学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出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同学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同学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同学在情绪场中一起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掌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这不只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在同学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出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神往/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同学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发生了共鸣,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同学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在逾越时空的跨度中,同学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如此的主题构建型的古诗教学,能引导同学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使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惨白和飘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0: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