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个下午第三节的自习课,英语课代表从老师办公室回来,说,英语老师让查作业,少两本作业没交。经过清查,最后发现是浩正和耀文。
“咱们不浪费时间,你们两个现在马上把作业给英语老师送去,态度诚恳一些,给老师道个歉。以后注意上交作业要及时。”没多大一会儿,俩人便回来了。
第四节课是学校全体会时间,英语老师恰巧坐在我后面,“刚刚浩正和耀文过去找你交作业了,真是不让人省心,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你尽管批评他们。”
“直到刚刚过来开会,我都没有看见他们两个过来找我啊。”英语老师说。
“哦!那一会儿会议结束,我进班了解一下情况。”
“哼!胆大包天,居然敢骗我。看我一会儿怎么收拾你们。”我气的不打一处来。又联想到他俩近段时间的表现,一个天天无精打采睡不醒,一个写起作业偷懒耍滑,能省则省,俩人成绩进入初三以来,都是呈直线下滑。学习上偷点懒也就算了,没想到现在人品都出现了问题,连面对的勇气都没有,竟然对我撒谎,辜负我如此的信任。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在心里把他俩控诉的一无是处。
不行,这种撒谎的恶劣行径,我一定要和父母沟通,“我要让你不得好活,不!让你活得很难看。”我内心的大戏一出又一出。想到此,我拿起手机便给父母发了微信,“麻烦您下班之后过来学校一趟,想和您聊聊孩子的近况。”
收到信息,父母赶紧向我询问情况,“见面详聊吧。”我回复。
终于会议结束了,我赶紧冲出会场,正好碰上正在操场跑步的孩子们,先是看见了浩正,我强装平静,“浩正!刚刚见到英语老师了吗?老师怎么说的?”我故作关切。
“我没有见到英语老师,她不在办公室。”我没有料到他居然如实答复。
“哦!我小人之心了。浩正!你知道吗?我整个会议期间都很生气,以为你骗了我呢。刚刚还给你父母发了微信让他们过来学校,不过你放心,我没提这个事情。”可能是听见孩子向我坦白,我太开心了,所以才急于向孩子表明心迹。
听完我的解释,只见浩正冲我腼腆地笑笑。我长舒一口气,还好经过一个开会的时间,我的暴怒情绪得以缓冲,更庆幸我给父母的信息,没有言辞激烈,否则我该怎么收场。
七班的家长们一向支持我,父母们如约过来找我,我汇报了一下孩子近期在校的情况,当然,也没有隐瞒我误会孩子的事情。
后来,私下里我又和英语老师沟通,英语老师回忆,好像中间有一会儿不在办公室,可能正好赶巧俩人那个空档过去找她。
跳出事件本身,此刻再梳理整个过程。无外乎,我带着自己固守的偏见,在第一时间武断地判定为“撒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经调查,恨不得立即通知监护人。如果不是开会,我可能还会出现语言暴力的攻击行为。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一次我冤枉康康的事情,那天我正在讲台上宣布什么事情,隐约听见下面有人窃窃私语。于是我也带着以往他时常管不住自己的偏见,严辞批评了他,他很懂事没有顶撞我,而是淡淡地解释道,老师,我刚刚没有说话。当时,我突然就有点尴尬,“噢!对不起!我误会你了!请你原谅我。”
人很容易在信息尚未收集完整时就断然下决定,对他人的行为也存在过早下结论的倾向,尤其时负面偏见。这种类似于应激性质的偏见行为,不论对孩子还是成年人,都很容易造成伤害。而所有的伤害都不及来自于身边最亲近人的误解。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