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省骨审核材料:《不写作,枉为人》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2:0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省骨审核材料:《不写作,枉为人》有感
                    临高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郑海军
     记得那天,我到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在和王琴玉老师闲聊之余,王老师送给了我一本书《不写作,枉为人》。这本书是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一本书。书中讲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评论了近年的高考作文题,并且讲述了自己的从教及写作经历。正如题目,潘教授是一个非常“张狂”的人,但这种“张狂”并不轻浮。与别的教育家或老师观点不同的是,潘教授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过程、手段、准备,写作才是结果、目的、归宿。“不能最终外化为言语表现与存在的阅读,都是浪费生命。”这句话有些偏执了。
在书中,潘教授大呼“语文已死”。貌似危言耸听,但是稍微想想,还真是这样。我国的语文教育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语文之死,不是始于文言文向白话文教育的转型,而是始于废止“读经”科。没有了读经,语文科被抽掉了脊梁骨,终身卧床不起。“经”是后世文章的渊源,是永恒的真理,不能移易的伟大的教诲。废止读经,等于精神断流。读经未必是万能良药,而不读经,肯定是没有精气神的行尸走肉。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认为书中说的都是对的,照单全收。这样读,读得再多也没有用。另一种则是把读书作为一个认识、思考的过程。把所读内容加以过滤,努力辨别真伪,优劣,从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经过消化变为写作的营养。(无疑第二种读书是 有思想的读书,第一种只能说是书呆子的读书方式了。)
关于写什么,潘教授认为应当真写,不要假写,尤其是小学阶段。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非写真人真事,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对孩子的写作应予以小心翼翼的呵护,应为孩子的兴趣和自信是非常脆弱的。即使孩子写出“四不像”文章也不要紧,要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予以指导。同时教师要多给孩子发表的机会,课上读,板报,刊物发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都可以。
关于阅读,潘老师提倡误读,不是错读。误读是有意识对正读的骗了,是在文本指涉范围内的意义的滑动,引申。误读是一种解读智慧。而错读则是由于不了解某一文本的基本素养所致,错读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
关于读什么,潘教授认为小学生宜多读童话故事与诗歌。语文课其实很简单:养成学生爱读书、写笔记的习惯,一切都齐了。
关于当下的语文教育,潘教授指出:我们以往的语文课的少、慢、差、费,就是犯了不加区别,一律精(老师讲读)读的错误。许多古人做学问,就是做读书笔记做出来的。如果同学们每天都能读一点,写下一些心得体会,加上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多年持之以恒,这就称得上“饱学之士”了,写出来的东西,那就是厚积薄发啊。
这本书对我的作用:首先这本书鉴定了我让学生读经的信念,坚定了让学生多读书的信念。写作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其次让我更加明确了读书该读哪些书。童话书和诗歌,当然,这里的诗歌是指古诗,包含中国古代的“经”。然后,这本书为我指明了写作教学的方向和方法。让学生大胆写自己想要表达的,多做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本来挺简单,我们把它变复杂了。那么,我们就返璞归真,回到语文的本初:阅读,  写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7: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