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饭时和朋友聊天儿,说到赏识,朋友突然讲,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糟蹋了赏识的真正意义。我暗暗想起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谓的赏识教育。
近年来,家长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赏识教育”,各种家庭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权威人士也不约而同地大肆鼓吹“赏识教育”的益处。
多鼓励、多赞赏,这是大多数人对赏识教育的认识。
“老师!我们家孩子喜欢听好听话,多表扬表扬我们孩子!”
当然,我们理解家长的心意,我做为班主任听见任课老师的表扬还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呢,更别提做家长的啦。
做为班主任,我也时常赏识孩子,“XX,你最近表现真不错!”
“XX你的早读状态越来越好了!”
“XX你的字写的越来越工整了。”
……
这些算不算赏识教育呢?确切讲,应该是流于表面形式的赏识,浅层次的赏识教育而已。因为在此之前,我也从未好好深入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
追本溯源,赏识教育不是单纯地表扬和鼓励,赏识孩子的某一个行为表现,而是赏识孩子具体的行为过程,赏识孩子某一方面的优点长处,以此为契机,为孩子在这一领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此碰撞孩子更多的灵感。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现教育契机,指明孩子发展方向。不仅仅是保驾护航,而是一路同行中,不断地启发孩子认识真正地自己。
教育的旅行不是一场既定的行程,而是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未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这一路上,夸赞孩子走的快、能吃苦,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而是在这趟行程中孩子最终遇见了不曾发现的自己。
我想起了班里的四月诗人,四月诗人起初对诗歌并不感冒。无意中的一次诗歌分享,他开始喜欢诗歌。后来慢慢听闻他在悄悄写诗,鉴于他是我的忠实粉丝,一次语文课上开玩笑。聊起粉丝福利,同学们笑称,让我为四月诗人讲一首诗作为福利回馈粉丝。我欣然同意。
于是开启了班级诗歌之旅的第一站——《再别康桥》。初一的学生新奇又好玩儿,不为考试,不用检查背诵,一群人便琢磨着感情,边读诗。尤其是第一次看到自己模仿创作的诗歌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简直诗兴大发。后来我们依次走近了海子、顾城、泰戈尔……
众多的诗歌分享中,四月诗人也因喜欢林徽因的《你是我的人间四月天》而得名。同时,他也将这首诗作为礼物,无数次地赠与我。一次次地在考场的试卷上,用工工整整地小楷写下,“你是爱,是暖,是我人间的四月天。”
是的!应该说,我在诗歌方面的赏识触发了四月诗人的灵感,将他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初一初二,青春叛逆期的四月诗人为我还有自己心仪的女生,写下了许多小诗寄托情思。我和四月诗人因诗歌而结缘,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亦师亦友,我是他信任的好朋友。
在不断地鼓励下,四月诗人的小诗写的越来越好,整体成绩也越来越棒,基本稳居班级前五。
从诗歌到远方,我不断地鼓励他去看外面自己不曾经历的世界,带着吉他,成为像李健一样的音乐诗人。鉴于他理科成绩不错,我鼓励他将来在理工科领域里,做最好的诗人。
初三的时候,四月诗人的物理能拿到满分的成绩。
不再是单一的“你特别棒!”的鼓励,而是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因人而赏,因才而赏。
想想自己以往地“赏识”,未免太流于表面化。
作为老师,我想我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投入更多细致地观察,结合孩子某方面的优势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切实的引导帮助。
作为家长看见的应该是更多面、更立体的孩子,赏识教育的核心内涵是要我们承认孩子的差异性,然而这不代表我们就能回避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赏识教育,是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到极限的一种方法。但是,发展孩子能力的最好方式,则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悦纳孩子的同时,将自己也悦纳进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赏识的度和标准不是固化的,惩罚的体系不是科学的,这应该是目前教育的尴尬。接受片面地赏识教育理念的家长以及更多的社会人士,无形之中给了教育以束缚,教育尚且不能按其规律发展,更何况孩子呢?学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安全层面,动辄因为老师几句批评而遭遇家长不理解的情境在学校屡见不鲜。
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人,来自于父母的肯定、批评、伤害,也是最精准且致命的。
学生成长中的进步和变化,未必就和老师有关,教育也并非是单纯的知识分享,师长父母,也并非都是“为你好”。师生也好,父母子女也好,不过是彼此有幸,陪伴一程。在众多的参与者中,有幸成为那个让其印象深刻地路人甲。
因为我真的只是从你成长的世界路过。
附四月诗人小诗一首:
《冬日》
阳光透过窗户
照在我的身上
空气中的杂质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窗外的黄叶
在风中起舞
但愿这世界
不会永远荒芜
楼下的人群
在阳光中漫步
世间的生命
终将会复苏
阳光透过窗户
洒上你的脸庞
你内心的惆怅
使世界变得感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