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动中体验 体验中生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动中体验 体验中生长
——《他们需要关爱》教学与反思
赵 杰
1、新课程倡议活动化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规范的主要载体,也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同学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标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干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他们需要关爱》教学中,以“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使同学切身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便;“身残志坚故事会”通过同学调查、搜集、交流身边残疾人“身为残疾却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使同学的心灵为之一震,对残疾人发生尊敬之情;“知识小竞赛”让同学了解了一些资料后一定会欣喜地发现社会对于残疾人点点滴滴的关心,培养了同学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同学获得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渴望尽微薄之力为残疾人献爱心;而“爱心行动”,鼓励同学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和的事情。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体验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协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能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同学人人参与、自主实践、自我体验,并获得感悟与快乐。
2、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实现。同学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探究、体验才干最终养成与形成。鲁洁、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规范指出:“要注意引导同学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中通过“换位体验”,做做“盲人、缺少手臂的人是怎样拿东西的”,通过这种尝试,使同学切身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不便;以身边伙伴的故事,震动小朋友的心弦,使同学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让同学欣赏图片、观看千手观音的录象、播放《爱的奉献》、《爱在人心》等音乐,把同学带入教材相应的情境之中,由入心、动情到启真、悟理,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发道德感想,内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通过组织“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献爱心”等活动,为同学开辟体验的渠道,同学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在体验、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8: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