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阅读教学之我见
赵华英
英语阅读能力是同学英语综合能力中的重要一环,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制约了同学英语水平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阅读教学,认为小同学的词汇量少、知识面较窄、语法知识欠缺,不适宜开展阅读教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假如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能适当地开展阅读教学,对巩固英语课内学到的单词和句型、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直提倡“激发兴趣、扩大视野、以新带旧、提高能力” 的教学原则和以“同学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提高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扮演能力,特别是综合阅读能力。
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阅读的报道,他们采用的阅读教学法是 KWL阅读教学法。KWL是一种指导阅读的战略。K是“What I know”,即集体讨论、引导同学获取对某个话题的已有知识,并从他人的说法中增进自身的知识;W是“What I want to know?”引导同学利用问题,在分享各条问题之后提问心中所渴望知道的知识,问题便是同学阅读的目的;L是“What I Learned”,同学通过阅读,尝试从文中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总结自身在文章中学到的新知识。他们的课题研究结果显示:经过阅读训练,同学的学习兴趣普遍得到了提高,学习习惯得到了规范,阅读技巧和阅读战略也得以培养。
而我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备课
首先:抓好选材。针对同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资料。考虑到我们的同学大都来自于农村,英语学习是单薄环节。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以和喜好和兴趣,起初应选择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难度不大的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对阅读的方法基本掌握,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往后每堂课的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相信阅读效果也更加显著。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个时期是一个很长的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将阅读教学坚持下去,而且还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阅读活动提高并坚持绝大多数同学持续的阅读兴趣。
其次:抓好练习题设置。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坚持“实践性原则”,把教学实践落到实处。在每堂课上使同学真正做到开阔视野,获取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提高综合阅读能力,针对每一篇文章都有教师认真设计的练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学练习的练习类型分两类:
(1)开放讨论型:针对不同文章的内容,提出一些开放类型的讨论问题。目的是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由发挥,以达到提高同学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语言能力、创新能力。
(2)探索创新型:所谓的发明型训练,就是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或集体的智慧,所解决的是具有独立发明性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同学的归纳、概括、总结、创新、再发明的综合能力。如:读完一篇文章,先让同学整体感知,然后掌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最后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概括或归纳文章的中心,或对文章进行评价。
再次:抓好阅读技能的训练。对于我们体校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时间比普通学校的同学要少,因此做的习题肯定也要少很多。在教学中,我发现可以培养这样几种阅读技能。
(1)略读与跳读
略读就是先阅读文章的标题,引导同学对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行猜想,或者在识别关键词的基础上,找出每段的主题句(中心句),通过主题句子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假如有插图先看插图,再看标题,然后对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进行猜想。跳读就是让同学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说在阅读中不时地搜索信息、确定信息,找到所需问题的答案。培养同学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观察能力等的综合能力。
(2)猜词与翻译
猜词就是要求同学阅读后猜出所读文章中的新词的词义,用学过的英语解释;而翻译主要是要求同学阅读后用汉语把所读文章中的难句解释出来,这样做不但扫除了阅读障碍,而且也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速度。
(3)文化背景
我们的同学对英美文化背景根本谈不上了解,因此阅读相关文章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平时或阅读课的时间,让同学了解一些英美文化的文章。这样做同学不但掌握了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而且也开阔了视野,而且也能为同学今后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根说过:“只有顺乎自然,才干驾驭自然。”在同学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以后,他们就可以自由漫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凭自身的智慧去判断,去创新,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至此,英语学习不再是应试的手段,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是快乐的学习。
阅读能让小同学体验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提高同学的阅读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更是教学手段。让小朋友们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溢信心去读,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为今后的英语阅读训练打好良好的衔接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