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是一篇老课文,在几次教改后依然被列为重点讲读课文。而在全面提倡课改的今天,要求教师要直面新课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带入新的课堂。
不得不供认,在课改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最经常要面对的是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答非所问,异想天开,而这些往往要让教师手足无措。然而在教完《乌鸦喝水》这课后,我对同学的“异想天开”有了新的认识。
一、珍惜同学美丽的错误
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组织同学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局部同学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同学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这时,同学也分成了两派,一方认可这位同学的意见,另一方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被打断教学的我显然有些始料未和。在备课时,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同学讲了两个句子:“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让他们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他们都说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我因势利导:“其实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另外一些同学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同学听了也连连称是。小朋友充溢自信地“固执己见”, 我们怎能不为之喝彩?为小朋友的勇气喝彩,也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这就是美丽的“错误”吧!对于这种“美丽”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二、维护同学独特的见解
通过我的启发,并做了实验演示。大局部同学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通过投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突然一位同学提出了异议——乌鸦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稚气的脸上满是执着。一语惊人,我有些惊慌失措,“你为何这样说?”我追问。“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小朋友忽闪着大眼睛。教室内静得出奇,我也是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一定要多动脑筋,希望小朋友们也要注意!”显然我有些发怒了。在同学们的齐声“知道了”中,小朋友默默地坐了下去,沮丧的神色中透出一丝不服。马上,我后悔了,又向他请教“乌鸦为何不一定喝到水?”开始他十分胆怯,不信任地看着我。经我再三鼓励,他终于同意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过了,他的瓶里装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我的瓶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没了。只有瓶中盛着大半瓶水的时候,乌鸦才干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书中只说瓶里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话,乌鸦就喝不到水了。真聪明!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小朋友终于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说“乌鸦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确,但它却充沛表示了同学大胆的怀疑精神,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更是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不正是由于这种精神、这种品质,才有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真理吗?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没了!”却差点被我视为不知常识,还成了教育其他同学的反面素材。如若一个极富发明力的见解就这样被扼杀,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许就会夭折在课堂这个摇篮里!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以上教学中,我庆幸自身尊重了同学的观点,耐心地聆听了同学的见解,并肯定“乌鸦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确性,对同学大胆的怀疑精神和求实的科学品质作出赞赏,那么此刻,教学的意义就超出了乌鸦能否喝到水的问题了……
三、鼓励同学精彩的想象
不能否认,在这堂课上,同学是最胜利的。顺着同学的这股学习劲,我在原有的教学设计设计上加了一个环节:假如这时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怎么办呢?同学讨论的很激烈,有几个答案引起了我的兴趣:“乌鸦四处寻找小石块,往返运送小石块,又累又花时间。假如找不到足够的小石块,它就喝不到水了。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法:垃圾桶里肯定有许多用过的吸管,乌鸦从垃圾桶里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里的水了;或者找来一个纸碗,把瓶里的水倒进碗里,也可以喝到水。这样既有效又轻松,多好啊!”“可以往水里放些苏打和醋,那水就会沸腾,慢慢地水就会满到瓶口,我幼儿园时老师做过试验的!……”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发明力的答案呀!我都没有想到这些!听到这儿,我不得不为自身反思一番。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同学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考虑;而同学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同学的认真倾听同学的答案,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发觉儿童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他们的心灵纯洁无瑕的让人向往。
在课改精神的驱动下,教师要跳出编者和自身原先设定好的“方格”,细细琢磨防止小朋友的“信天游”,那你眼前出现的就是固定视角所看不到的景象。这时,教师就会为小朋友的“异想天开”而叫好。教师要让小朋友有一颗发明“心”,就少给小朋友“画”上一个又一个“方格”,以免它成为小朋友学习的“紧箍咒”。应该打破原来“套路”,以儿童般的心态珍视小朋友的一些“格格不入”。在必要的地方再作适当的引导,这样教师和同学就不会成为“套中人”,相互都可以在生命的绿洲里快乐而自由地生长。
在结束语上,我这样说到: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碰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就象你们这节课的表示一样,老师为你们骄傲。
看到同学的学习情况,我把喜悦埋在心里,深感教师应该从教学的点点滴滴去关注同学,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感受,选择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让我们一同为同学的“异想天开”喝彩。
而对于新课程,我不得不说:收益最大的是同学,而提高最快的是老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19: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