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不禁想起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因为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查阅了大量资料,充分考虑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在开放式画圆的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与以上三个课例不同的目标是探索圆的本质特征和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有着很强的探索能力,在用刻度尺画圆时,学生能感悟到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而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虽然在小学阶段不给圆下定义,但是学生却能以“点的轨迹”的思想理解圆的定义,这就是选择用刻度尺这一学习材料画圆的本义所在,事实证明这一新的教学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视角能使学生真正从圆的定义出发去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同时,在数学文化渗透中学生能感受到圆的美丽,了解到圆的历史,使课堂富有诗意,思维灵动。
2、体验是成功的基石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涵理解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数学不再只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的研究中自己建构知识,即用刻度尺画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引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在对话交流中使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以自然建构与生成。正如皮亚杰指出“数学的抽象性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活动)。”基于这种认识,我把每一个概念的获得都以数学活动为基础,有着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让体验奠定成功。
3、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如何使学生热爱数学,就需要教师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在本课实践中我力求通过过程与历史两个角度去彰显数学的文化特性。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因此,整节课中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