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身的协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身挨饿受苦,也不拖累他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这是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我认为教学这类课文首先应引导同学关注人物命运,使同学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同学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同学的内心矛盾,加强同学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形成同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干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同学关注人物命运,使同学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课前准备:利用班会课,组织同学观看长征的录象集锦,听长征故事,特别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情况,感受一下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高尚人格,奠定同学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同学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语文新课程规范》提出课堂教学应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同学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同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提出四个问题:
1、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协助小红军?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协助?
3、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
4、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
同学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同学自身有了问题,就会主动的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同学的理解和体会)。同学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把这四个问题作为学习全文的突破口。
三、挖掘本文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的铺垫作用。
本文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描写主要有四处,但每一处的作用偏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 课文第二自然段。
“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荒无人烟的草地”
结合课前的了解,我们知道草地的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而这又是深秋的黄昏,可播放课件寒风呼啸,身着单衣的红军顶着寒风艰难行军,让同学想象一下他们冷到什么程度。为想象小红军的处境作准备。
“陈庚同志感到十分疲惫”“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让同学了解陈庚同志当时的状况,为下文体会陈庚同志关心保护战士和小红军拒绝协助的原因作好准备。
(二)课文第三自然段。
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在同学初读质疑的四个问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要作为第一课时的重头戏。我是这样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
1、 默读课文,想想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协助小红军?
2、 同学自主发现,因为“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衣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3、 追问:陈庚同志为什么要协助这样一个小红军?
生:因为这个小红军“不过十一二岁”这么小的年龄就要和大人一起赶路行军,天又那么冷,路又那么远,陈庚同志担心他坚持不住,所以要协助他。
生:小红军的小脸黄黄的,一定是因为他长期挨饿,营养不良,陈庚同志担心他没有力气走下去,所以要协助他。
生:小红军衣着破草鞋,说明他已经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才会把草鞋磨破的,小红军现在一定非常疲惫,而且他的脚冻得又青又红,走起路来一定疼得不得了,所以陈庚同志要协助小红军。
根据这个年龄段同学的心理特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用疑惑疑惑又十分想弄清原因的神态期待同学告诉自身,激发同学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教师对同学积极的发言要和时给予适当的评价,除了语言的评价,如:“的确是这样,你读得很认真,说得很有道理!”“哦!原来是这样!”“大家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还有用神态、动作暗示评价语,如:恍然大悟,点头,眼神,竖大拇指等。让同学觉得自身“了不起,说得好!”调动同学探究、回答的积极性。
4、 从这里大家感觉陈庚同志是个什么样得人呢?(自已经非常疲惫了,可还想着关心他人,说明陈庚同志非常关心保护战士)
5、 (播放课件)荒无人烟的草地处处充溢了死亡的危险,寒冷的天气,无边的征途,小红军又累又饿,缺衣少粮,同学们现在最担心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门个个神情凝重,焦虑不安,迫不和待的告诉我:
“我最担心小红军没有粮食,会饿死。”
“我最担心小红军在草地这寒冷的深秋被冻死。”
“我最担心小红军又冷又饿又累,会体力不支,倒在草地上。”
……
6、课件出示对小红军外貌描写的填空题,指名填空,训练朗读,读出对人物的担忧之情。
根据小同学的阅读经验,人物的外貌描写所起的作用无非是勾勒人物整体形象或侧面体现人物的性格、喜好,如:机灵聪明,小书迷等,但本文的作者陈靖十分高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不只勾勒了人物形象,还暗示我们小红军的处境和危险,更重要的是这段外貌描写透露给我们的信息,与小红军说服陈庚同志时的言行反差巨大,读透小红军的外貌描写,可以协助同学发现小红军言行的破绽,陈庚同志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的原因,从而深刻体会小红军在生死选择时,不愿拖累他人,默默地把危险与困难留给自身的高尚品质。根据小同学的阅读经验,很容易忽视后面两个作用,因此在这种同学容易忽视,而对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就要充沛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这一局部的教学思路可归纳为:整体感知,质疑入手——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师引导,补白想象——关注人物命运,引发同学担忧之情,为学习下文作好铺垫。
(三)、四——十自然段,小红军拒绝陈庚同志协助时,对小红军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
这一局部的教学,首先,让同学充沛阅读后找出小红军骗陈庚同志的原因。小红军“盯着陈庚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看出了陈庚同志也是又累又饿,不想拖累陈庚同志所以才骗陈庚同志。
然后,分析小红军骗陈庚同志的方法,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用议词义,或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协助同学再现情景,加深感受,体会小红军的良苦用心和陈庚同志的善良与无奈。如“满不在乎”“命令”“倔强”“腰一挺”“无可奈何”“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最后,学完全文让同学自身找找小红军装骗的破绽,同学会联系二——十自然段,从环境恶劣,小红军饥饿疲惫,处境危险,“轻轻地拍了拍”干粮袋,这些细节发现小红军的破绽。
这一局部细节描写的作用偏重在体现人物内心活动。
(四)、十一 —— 十三自然段。
十一自然段陈庚同志的心理活动描写,十二自然段“小红军已经到草地上了”,十三自然段陈庚同志发现小红军的干粮袋里“原来是一块烧的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是“陈庚同志怎样明白的?”过程。
其中第十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最感动人,可让同学畅谈自身的感受和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掀起同学情感的高潮,深华同学对小红军的敬重之情。
总之本文的细节描写不只细致生动,而且布局谋篇层层铺垫,环环相扣,每处细节描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小红军的精神品质:外貌描写从小红军的处境危险烘托他舍己为人的品质;对话描写从人物的良苦用心体现人物的高尚品质;陈庚同志上马后的心理活动,类比出小红军的可贵品质。这些就像一根导火索,当读到“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终于引爆了同学心中那团震撼心灵的敬重之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