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11:2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拿到手到读完,仅用了3天的时间,很有收获。以前很多有关书籍都是从曾国藩的成功史、尽孝、军事才能等去说的,这本书的视觉是从他的点滴、从他不成功走向成功、好的与不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等方面描述的,更近距离、更客观的勾勒出了曾国藩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人。这正如书中所说: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从他的自我完善、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对官场中人的宽恕以待、他与左宗棠一生的关系、包括他的从严治军等等,我感悟颇多:
一、从曾左关系学待人之道:
书中所说,左对曾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节和喻亮情节。左对曾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急智,左对曾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知进取,不能静处。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这个“全面”一词评价得入木三分。
曾左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贯注于事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是圣贤,而左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曾说,对朋友,首先要“诚”,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后是“浑”(不过于计较)。最后则是要做到“不嫉妒”。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
二、“刚与柔”、“拙与恒”:
曾国藩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从没有走到“真伪不辩”的情况上去。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是为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是为刚。这种“刚”是骨子里的刚,不是行事表面上的刚。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海瑞等清官典型的长处是表里如一,致命缺点是毫无弹性,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官场上的一种摆设。而曾国藩最终却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这与他性格中“和光同尘”、稳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关,这是柔的一面。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有尊重规则的智慧,却又能保持洁身自好的底线。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刚柔平衡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两点独特的品质。一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二是有“恒”。曾国藩家书中曾有一段:“人,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而自足;三要有恒,有恒则天下断无不成之事。” 这三点中他最推崇的是“有恒”。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11:25:19 | 只看该作者

三、自我完善:
在曾的几次大起大落后,他明白了须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个人的成败,用更大的维度来判断得失的价值,而不能象以前那样一味执着功名。
皈依天命说后,曾国藩一改过去的急切焦躁,在处理大事时变得从容不迫。他不再认为,王朝的命运可以由他一手左右。他相信,太平天国能不能平,大清王朝还能存在多少年,这些太大尺度的事件,不是某一人甚至于某一集团能够决定的。在这些大事件背后,有着天时、历史、人心等诸多深层次力量,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此,他所要做的,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不必杞人忧天,将太多无法承受之重揽到自己肩上。对于这点,考虑到我们的行业和我自己未来的事业,我也有了更清醒的看法。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他终于明白,木秀于林,风必催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思他人之过前,先思己过。
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曾国藩一生的自我完善,表现在他一旦下定决心,就没有退让一步过。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于倒退。曾国藩体悟到:“从古圣贤未有不由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
人这一辈子,可长可短,但于我而言,我会追求内心的“静”,平和、纯净,看了很多好书以后,对未来会更自在淡然。
四、治军中学到的管理感悟:
曾国藩练兵,首先给军人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
他对战役的胜利有清醒的认识。“将士皆骄,是军事之大忌,也是由盛转衰之机。”
五、书中比较有趣的抄录: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
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
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
好的人才应该“多条理而少大言”,也就是说,多一些逻辑性,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
总结:
曾国藩,从道光帝到同治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身上肩负的任务太重了。他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的自我更新。“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胡适说:“有绝顶聪明而肯下笨功夫的人才有大成就。”曾国藩说:“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我想,这本书将会让我的思维更开阔。感谢这本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4: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