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置
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二课时。
本单元教学使 同学结合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内容结构如下: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认识半时。共计两课时。本节课在认识钟面和整时基础上认识半时,发现半时指针的化向特点,是今后学习时、分、秒的基础。这局部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
一年级的同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示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根据《数学课程规范》提出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认识半时;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学习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同学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布置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半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实现以上目标,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把同学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运用观察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体验感悟半时指针位置的特点。
目前,电子多媒体走进课堂,吸引了同学与教师的目光,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有使用课件,而是充沛考虑到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比较有效地使用了实物投影,同学亲手拔一拔、画一画、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读时间、写时间、画指针等内容,使同学在交流、合作中,多侧面积累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感受数学的力量。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采用“情境体验---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学习模式。教学过程包括“回顾旧知——发现新知——理解应用——总结概括”四个环节,让同学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实物到笼统符号的过程,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胜利。
(一)回顾旧知 激趣导入
教学伊始,寻找神秘嘉宾——一位时间老人就在小朋友们中间,找找看?一下子把同学带入了时间的世界中,使同学感受到时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起了同学的表示欲望。“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钟表的知识?”这一问题密切关注了同学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并且以故事情境为切入点,回顾整时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使同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数学奥妙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迁移发现 获得新知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上,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半时比整时学习起来更难一些,教学中,注重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周日,小猫晚出门半小时”为线索,讲解“8时已过,分针再走半圈就是8时半”,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同学联想、推测得出9时半、10时半、12时半,由已有知识生成新知识,既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体验到半时是由整时发展而来的。
(三)联系生活 理解应用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布置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出现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迟到的小丁丁,小华的一天,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事。。认读时间是新知识的基本练习,同学独立考虑完成做一做,用两种方法写时间,通过互评纠正错误,合作完成“修理钟表”是新知识的深化。这种动态的、积极的,充溢活力的数学活动正是数同学活化的体现。
(四)总结概括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同学谈谈自身这节课的收获以和自身的感受,目的是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关注同学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在意同学学习数学时的情感体验。
概括的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同学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景,使数学更贴近同学,注意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丛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是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同学数学学习过程。
三是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同学分享相互的考虑、见解,交流相互的情感。对于同学能独立考虑、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代替代替,做到让同学多考虑、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一起活动相结合,尽可能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提高同学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同学的思维,使课堂充溢生机与活力。
四、板书、板绘的设计
板书采用了图示式的设计,普通时钟与电子时钟对比展示,直观形象,突出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几时半的“半”字与电子时钟的“30”分以红色显示,更加突出了本课重点,体现了板书的记忆理解功能。(板书的具体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