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共分三个局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白色污染”、“生活中的工业品”。我今天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要达成以下目标:
1、在选择比较中知道塑料的优点,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当。
2、学会辩证地看待塑料这一工业产品。
3、感知塑料废弃品造成的危害。
4、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合作。
整堂课的教学凸现以下两点理念:
一、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课程规范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实际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需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让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制成的?这,就是从同学的生活积累动身,动员和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同学面对学习主题的时候,感到他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乐于进行探究,敢于发表自身的观点。从而让他们深切感受到塑料与生活息息相关。
2、引发生活中的话题。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道塑料的优点,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当,教学时,我引发这样两个话题:
(1)四(3)中队要选购一个洗手盆,大家一块儿出出主意,木盆、糖瓷盆、塑料盆,该挑哪一个?
(2)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在什么时候选择塑料制品?
塑料的特性在话题的交流中得以明了,而这并不是教师告诉同学的,而是变告诉为同学自身的探究,在探究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而目标也达成了。
3、出现生活中的问题。白色污染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教师借助媒体,用具体可感的画面,相关的文字介绍,辅之于背景音乐,丰富同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感受。从而,激励同学积极面对,敢想敢做。
二、引导同学自主学习
课程规范倡议自主,但我们要理性认识自主,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教师引导下的有效的自主、有序的自主,教师应该认为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1、拓展塑料内涵。
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可同学却未关注这一点。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用塑料做成的呢?同学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会交流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但他们的认识又是不全面的,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创设一个生生互动的学习情境。与此同时,老师作为同学中的一员,与同学平等对话,交流自身了解的塑料制品,这不只拓展了塑料制品的内涵,丰富了整堂课的信息容量,让同学在该方面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老师注意了方法的给予,告诉同学运用上网来获取信息。
2、理性选择塑料。
人们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无条件的选择塑料制品,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塑料制品。因为,塑料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为了让同学感受这一点,我引发生活中的两个话题,创设比较的情境,让他们在比较中真实体验到塑料制品的优越性,从而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理性选择塑料制品。
3、辩证看待塑料。
塑料的优越性使它造福于民,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它自身存在的缺乏,耐热性差,时间久了容易老化、变形,不易分解;二是人类造成的白色污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