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有幸观摩学习了优秀老师执教的数学课。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或新颖,或深入具体,让我受益很多。
其中一节《确定位置》的数学课上,教材安排是通过设置孩子在教室中座位序列的情境,由孩子坐在第几排、第几列而引出用数对确定位置,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数对。
而授课老师并未依照教材设计,是从孩子的思维起点出发,孩子们已然理解一条水平的射线标上刻度后,上面的一个点便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平面内任意的一个点都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孩子们答案并不相同,经过师生、生生互动,逐步发现这条射线上方的点用一个数字表述起来并不方便,并无法确定这条水平的数据线之外的点的准确位置。
孩子们继续思索,疑惑,发问,并有学生大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用尺子量出每一个点到这条水平的数据线的距离,来帮助确定平面内所有点的位置,但操作起来并不简便。有孩子建议再画一条竖直的标着刻度的数据线,最终,在老师的启迪下,同学们的发问、互动中,确定了数轴的雏形。
从孩子们已知的知识出发,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思考解决办法,由对他人的想法提出疑问,发现问题,解决、完善,最后引出新知,在脑海中自然地生成了一个完整而又深刻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孩子们真正思维上的迷惑点,是课堂上真实的问题,应被我们重视,作为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和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还要关注到孩子思考、学习中会生成哪些问题,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为什么”。
就像一位评课老师谈到的:数学不能只囿于生活,还要有数学的高度。而这些正是我需要深入学习的。
一位老师分享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次数学课结束后,一个孩子高兴地蹦了起来,他问孩子为什么这么高兴,孩子说:“这节课解决的都是我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关注到孩子们认知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其主动发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还要与孩子的思维特点相联系,与孩子一起,在冲突矛盾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让数学思维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