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教育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考虑
&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内容摘要: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只是同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同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师应该具有更强的教学能力,尤其是优秀教案的能力。师范院校在培养培训小学教师时应加大综合培养的力度,注重培养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育 &nbsp
&nbsp&nbsp&nbsp&nbsp《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中小学(3-12年级)同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强调同学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同学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承当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任务的师范院校教师必需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生的背景,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体系,主动适应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教育的新要求。笔者试图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着手,论述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的应对战略。&nbsp
&nbsp&nbsp&nbsp&nbsp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nbsp
&nbsp&nbsp&nbsp(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角色与要求&nbsp
&nbsp&nbsp&nbsp&nbsp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同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与学习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nbsp&nbsp&nbsp&nbsp1.优秀教案的能力。教师要独立设计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案,并进行各具特色的教学活动。这对我国教师来说还是一种新的尝试,要求教师十分注重自身优秀教案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综合实践活动各方面的扩展空间十分广阔,信息量大,要求教师必需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战略等教学要素进行有效的设计。具体包括如下要素:(1)设定一起主题,制定具体的课题和这些课题的关联图;(2)明确学习资源,包括人、物、设施、学习空间、资料、媒体等;(3)为同学设计有价值的体验活动,让同学进行问题解决学习;(4)设计个别化和协同化的学习过程;(5)准备教师的支持和学习环境;(6)准备对同学评价的工具。
&nbsp&nbsp&nbsp&nbsp2.教学预测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3.教学内容与方法“链接”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4.应用信息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5.适应新授课方式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6.协作性教学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7.促进同学学习的能力。
&nbsp&nbsp&nbsp&nbsp8.综合评价的能力。&nbsp
&nbsp&nbsp&nbsp(二)教师的来源与构成&nbsp
&nbsp&nbsp&nbsp&nbsp学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学校应鼓励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综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不能仅仅指定少数专职教师来承当指导任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有关专家和家长等。&nbsp
&nbsp&nbsp&nbsp(三)教师的指导任务&nbsp
&nbsp&nbsp&nbsp&nbsp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nbsp
&nbsp&nbsp&nbsp&nbsp1.对同学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教师应针对小同学实际,引导同学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刚开始时,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主题,供同学选择。此后随同学能力的不时发展,教师可把指导的重点放在同学课题论证和制订方案的指导上。&nbsp
&nbsp&nbsp&nbsp&nbsp2.在同学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同学进行资料的搜集,使他们形成收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和时了解同学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和协助,促进同学自我教育,并在有必要时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还应指导同学注意活动中的平安问题。&nbsp
&nbsp&nbsp&nbsp&nbsp3.在同学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教师应指导同学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同学撰写活动报告。总结时,要引导同学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nbsp
&nbsp&nbsp&nbsp&nbsp二、师范院校要主动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需要 &nbsp
&nbsp&nbsp&nbsp&nbsp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正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乃至一级师范过渡,未来小学教师学历的提高,为他们从教后适应小学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小学教师培养时空的拓展,为我们改革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小学课程改革发明了条件。我们必需掌握中师改制的机遇,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应对小学课程改革的挑战。为此,笔者建议如下:&nbsp
&nbsp&nbsp&nbsp&nbsp(一)加大对小学教师综合培养的力度&nbsp
&nbsp&nbsp&nbsp&nbsp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与中学教师的培养不同,小学教师的培养一直坚持“综合培养”的指导思想。只是综合的力度不够,过去综合的重点较多地放在小学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即“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这些教师基本技能是需要的,但是,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教师的基本技能增加了新的内容。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他人编写的教科书。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则要求教师不只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收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熟悉电脑网络与外语,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要求也提高了。不只学科知识要求文理综合,而且还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综合素养,以和小学教育的实践知识。在这方面,境外同类性质的师范院校的做法可以借鉴。以台湾为例,屏东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的培养目标即为“培育具十八般武艺之国民小学包班制的师资”,花莲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中,把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音乐、体育等作为同学必修的基本学科,并把通识课程划分为语文、社会、科学、艺能等四个领域八大课群,综合培养的力度大大加强。笔者认为,从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我国国情动身,我国各级各类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都应加大综合培养的力度。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加强教育专业课程自身的内在整合以和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强调发展同学的实践性知识,以和融合在其中的教育机智和批判性反思能力;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学科交叉课程、广域课程等,还应增加小型化、专题化、即时性的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强度、浓度和时效性;使整个课程结构出现出开放性特征。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以和教师基本技能素养,能够适应并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bsp
&nbsp&nbsp&nbsp&nbsp(二)注重培养先进的教育理念&nb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