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校本研究&nbsp
&nbsp&nbsp&nbsp&nbsp一、校本研究的含义与定位&nbsp
&nbsp&nbsp&nbsp(一)&nbsp校本研究是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校教育教学问题为动身点,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为归宿的研究。&nbsp
&nbsp&nbsp&nbsp&nbsp1、就课题讲。其来源于对学校发展直接起制约作用的问题,其直接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相关。那些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学校自身关系不大的问题不能称为校本课题。&nbsp
&nbsp&nbsp&nbsp&nbsp2、研究的主体。校本研究的主体应是学校中的教师。校本研究在校内进行,利用教师的力量,教师既是研究工作者也是受益者。假如研究者是由专业研究者进行,学校教师只是“配角”甚至是傍观者,那么,这种研究虽然也可能得出一定的研究效果,说明一定问题,但是没有能够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没有的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不能带动师资建设水平的提高,这不是校本研究。&nbsp
&nbsp&nbsp&nbsp&nbsp3、校本研究应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研究过程。研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用日常的实践活动和行政决策代替研究,作为研究就应尽量体现出研究的具体要求。&nbsp
&nbsp&nbsp&nbsp&nbsp4、校本研究的结果应直接用于学校的实践改进。校本研究的动身点是学校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的落脚点应直接体现学校面貌的改进。将研究的结果用于学校的发展规划或问题的解决上,用研究的结论规范指导学校的实践活动。&nbsp
&nbsp&nbsp&nbsp&nbsp上述四点,校本研究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点都不是校本研究。非校本研究对学校的发展意义不大,甚至是徒劳无益,得不偿失。&nbsp
&nbsp&nbsp&nbsp(二)校本研究的类型&nbsp
&nbsp&nbsp&nbsp&nbsp校本研究不同于纯理论研究,也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它属于实践者的研究,属于解决问题的研究,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基础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校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nbsp
&nbsp&nbsp&nbsp&nbsp1、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旨在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对基础研究的效果作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解决教育实际某些典型的、涉和面广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或是直接解决个别实际问题,更具操作性,主要关心的是效果。&nbsp
&nbsp&nbsp&nbsp&nbsp2、中观与微观研究&nbsp
&nbsp&nbsp&nbsp&nbsp依照教育研究所涉和的范围来分,教育研究有宏观研究和中观、微观研究。&nbsp
&nbsp&nbsp&nbsp&nbsp宏观研究。把教育看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而又溶入社会体系之中,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大体系对教育的影响,作为我们的教师研究不了,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nbsp
&nbsp&nbsp&nbsp&nbsp中观研究。对于校本研究来说就是有关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活动。问题涉和整所学校的某一方面。如:同学全面发展研究&nbsp。
微观研究。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就是微观研究。如:同学的需要研究、问题同学研究、班级管理研究、同学干部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nbsp
&nbsp&nbsp&nbsp&nbsp3、现场研究。现场研究就是在学校现场情境中进行的,也就是教师在现场去研究现场,试图揭开教育现场的问题、规律的研究。&nbsp
&nbsp&nbsp&nbsp&nbsp4、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就是学校的管理人员、教师运用发明性的考虑,得出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检讨学校措施,使学校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nbsp
&nbsp&nbsp&nbsp&nbsp二、校本研究实施的前提&nbsp
&nbsp&nbsp&nbsp(一)确立科研兴校的方针。校本研究是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最终指向的,其目的在于改革学校的实际状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而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常把自身的决策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向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拿来主义”。可以说,科研兴校方向的确立,是学校研究实施的前提。&nbsp
&nbsp&nbsp&nbsp&nbsp科研兴校是学校高水平发展的唯一出路。我们当今面临的问题,学校教育问题有许多是前无故人的,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效果还是实践中已进行的探索,都尚缺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找到适当的路径。更何况,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其他学校的胜利经验并不一定对本校灵验,其他学校的模式不见得能够在本校施行。因此,必需通过校本研究寻找适合本校的模式,通过校本研究架起理论效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nbsp
&nbsp&nbsp&nbsp(二)教师角色的转变&nbsp
&nbsp&nbsp&nbsp&nbsp教师往往把自身塑造成“教师匠”,社会也把“教师”作为教师的评价规范。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处世的座右铭。教师注意知识的传授,做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社会贤达本无可厚非,这也缩短了同学认识世界的过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同学掌握大量的人类知识精粹和文化精华。但是,在今天,网络文化来势汹猛,信息社会接踵而至教师假如仍然固守于原有的角色疆域,只管教书,不问研究,不只是所教的知识会落后于社会,而且所培养的同学缺乏开拓精神,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可能为时代所抛弃。&nbsp
&nbsp&nbsp&nbsp&nbsp三、校本研究问题的选定&nbsp
&nbsp&nbsp&nbsp&nbsp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假如学校不存在问题,就不必要开展校本研究。而社会不时发展,学校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存在问题是绝对的,而哪些问题是关键的哪些问题学校是可以解决的?就需要我们去考虑,去选定校本研究的问题,这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nbsp
&nbsp&nbsp&nbsp(一)研究问题的来源&nbsp
&nbsp&nbsp&nbsp&nbsp校发展中由来己久存在的困难与缺点;&nbsp
&nbsp&nbsp&nbsp&nbsp学校当今所面临的突出问题;&nbsp
&nbsp&nbsp&nbsp&nbsp学校自身的定位和己有的经验;&nbsp
&nbsp&nbsp&nbsp(二)问题的特征与选择原则&nbsp
&nbsp&nbsp&nbsp&nbsp1、研究问题的特征&nbsp
&nbsp&nbsp&nbsp(1)问题必需旨在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关系。例如:某科的成果优秀率超越50%?这个问题不需要决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只是统计就行了,所以不能作为研究问题,更不能作为研究课题,而某校某科的成果优秀率能超越50%?就不同了,这种陈说建立了变量的关系,确定了教学措施与成果优秀率的关系。&nbsp
&nbsp&nbsp&nbsp(2)问题必需明确地毫不含糊地陈说出来。如:学科学习兴趣与学科学习效率关系是什么?&nbsp
&nbsp&nbsp&nbsp(3)所研究的问题必需具有可检验性。&nbsp
&nbsp&nbsp&nbsp&nbsp2、选择问题的准则&nbsp
&nbsp&nbsp&nbsp(1)可行性。要完成这项工作,你的经费、时间是否力所能和?在所需的数据中,你有获得样本的方法吗?有没有理由使人相信你能为问题找出答案?研究方法是否易于处置和可以理解?&nbsp
&nbsp&nbsp&nbsp(2)确当性。问题大小和范围足以达到研究的目标吗?有足够使用的变量吗?有得到充沛可能吗?&nbsp
&nbsp&nbsp&nbsp(3)教师方面的考虑。教师对所研究问题的范围、具体内容和可能出现效果确实感兴趣吗?它与教师的处境、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吗?它能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吗?教师能通过研究这个问题而学到有用的技术吗?&nbsp
&nbsp&nbsp&nbsp(4)实际价值。研究的效果会使一般的教育实际工作者也发生兴趣吗?其研究效果能在校内加以推广吗?能够使得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吗?&nb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