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nbsp&nbsp
&nbsp
[摘要]&nbsp&nbsp国内外的很多研究显示,教师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同伴互助的质量和效果是影响校本教研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从我国校本教研实践看,对教师同伴互助的问题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就校本教研中教师同伴互助的内涵进行研讨,以期对提高校本教研的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nbsp&nbsp校本教研;教师;同伴互助&nbsp
&nbsp&nbsp&nbsp&nbsp我国2001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观念到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方式和专业生长方式要有新的转变,而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性地实施新课程,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专业生长方式转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国外几十年的校本研究活动实践业已证明,教师参与校本研究对于学校、教师和同学都是有益的,校本研究的效果为教师接受、采用,并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比例较高。而在校本研究中,很多学者研究发现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提高校本研究活动的绩效。他们认为,拥有同伴关系的教师对于自身的发展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态度更为积极,更容易习得新的行为,也能更合适地将这些行为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此,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效果,应加强和发挥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
一
&nbsp&nbsp&nbsp&nbsp国外关于教师同伴互助的研究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联系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教师专业生长就是通过教师参与一系列的校内外研习活动,以学者专家的理论为支撑来协商教师改进教学。研习活动大都以演讲、示范、角色扮演、模拟和微观教学等方式施行,目的在于改善教师考虑模式,形幼稚练的教学技巧。但研究显示能将所学内容转化到日常教学上的教师的平均比例却非常低。自80年代起,人们开始关注教师如何习得新行为以和如何将这些行为投人实践的问题,学者们提出学校教师一起工作以和研究者与教师和学校一起努力等方式可促进教师将习得的新行为运用于实践。此后的一系列实验也标明,拥有并善于利用同伴互助关系的教师,通过与同伴一起规划教学并且一起反思与分享教学经验,更加能频繁地练习并恰当地应用这些技能和战略,能更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有人建议将教师组成小型的教师同伴互助小组,通过教师同伴互助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伴互助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
&nbsp&nbsp&nbsp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英美等国很多中小学采用教师同伴互助的方法,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国外关于教师同伴互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同伴互助的类型。
(1)按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分为有特定目的的参与和无特定目的的参与。有特定目的参与指教师事先有具体、明确的问题有待解决,然后邀请同伴参与来协助他一起解决问题;无特定目的的参与是指教师没有明确的问题需要解决,希望通过参与同伴的一些活动,来发现问题并提升自我。
(2)按内容偏重点不同,分为技术性指导、合作性指导、认知性指导和挑战性指导。技术性指导主要关注教师获取某种教学技能,并将该种技能内化为自身技能的一局部。合作性指导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增加教师间的合作,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对话,促进教师的反思。认知性指导主要关注教师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挑战性指导关注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既包括课堂教学问题,也包括年级层面、学校层面甚至整个教育领域内的一些问题。
(3)按互助的风格不同,分为“照镜式”互助,合作式互助和专家式互助。“照镜式”互助者只对所观察的事件作忠实的反映,不提供任何评论,也不为教师提供任何的改进建议。合作式互助者与教师一起分析、一起讨论,并提出改进战略。专家式互助者通常可运用良好的发问技巧,来提示出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教师对研讨的问题或课堂教学进行考虑,获取解决方案与改进教学。
2.同伴互助的方法。
&nbsp&nbsp&nbsp&nbsp国外对教师同伴互助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观察法。美国教学视导与课程开发协会将教师间的课堂教学观察分为三个步骤,即观察前会议、教室观察、观察后会议。
(1)观察前会议。目的是培养教师间相互信任的关系,确定观察的目的与规划。此阶段要了解同伴教师所关注的教学问题,把其转换成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同伴小组成员的讨论与协商,选定最适宜的教学观察时间、地点与需要进行的次数;同时教师小组成员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背景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记录方式。
(2)教室观察。教室观察是课堂教学观察的真正实施过程,包括进入课堂和在课堂中依照事先选定的观察工具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课堂教学一开始,作为教师同伴的观察人员就要开始教室教学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nbsp&nbsp&nbsp&nbsp
(3)观察后会议。教师要将在教学观察中所得到的原始资料做好归纳与整理,并在会议中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建议与改进措施。教师在此阶段,必需根据前一次教学观察的结果为下一次观察作好准备,以便进一步观察教学、解决问题,不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3.同伴互助的保证。
&nbsp&nbsp&nbsp教师间的同伴互助需要一定的条件才干够顺利开展,国外关于教师同伴互助保证条件的研究主要有领导的关注、合作氛围的形成以和合作时间的保证三个方面。
(1)领导的关注。学校领导是否关注和参与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活动,是教师同伴互助行为能否坚持持久、取得良好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要求学校领导经常参与教师的同伴互助活动,并给与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
(2)合作的氛围。合作的、无威胁性的氛围是教师同伴互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之一。这里所说的无威胁性的氛围是指教师进行同伴互助时对同伴教师的教学观察只是教师相互协助、相互促进,以达到教学效果完善的途径,不能带有评价的色彩。
(3)保证教师间同伴互助的时间。国外学校采取了多种方法增加教师同伴互助的时间,大致有将同学每周进行社区服务的时间作为教师固定的交流、互助的时间;将午餐时间延长,教师可以利用此段时间进行交流互助;每学年为教师布置三周的时间(分为两、三天一次)参与同伴合作与学习;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为教师布置四十五分钟进行交流研讨等等。
二
&nbsp&nbsp&nbsp&nbsp我国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开展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1957年1月21日,教育部就为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公布了《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内容共有八条,其中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并对教研组的工作内容、组织领导等也作了规定。自那时起,中小学逐步建立了学科教研组,主要在同年级建立备课组(即年级组),由每门学科各个不同年级的备课组一起组成该学科的教学教研组。各区县和省市也建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由此形成了一个纵(学科教研组)、横(年级备课组)结合的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可以说,我国早已关注到了教师间同伴互助的作用,只是提法不同,发展不完善而已。
&nbsp&nbsp&nbsp&nbsp随着“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同,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教研正在走进学校,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融为一体。同伴互助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之一也被更多教师所采用。我国关于教师同伴互助研究主要是以校本教研为背景的、是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涉和的内容主要有教师同伴互助的内涵、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等。
1.教师同伴互助的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