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1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我国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有必要明晰其开发的实质。我国目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主要定位在: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的发明热情,发挥个性特长;关注学校的特色,充沛发挥学校作为课程决策中心的作用;关注同学的需要,促进有差别的个性发展。但从关注的焦点看,学校校长和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比较关注,而对同学发展的重视还不够。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上述三种功能都应当受到重视,但从根本上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以同学的发展为本,这才是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但我国目前在此方面的研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将有关论点分述如下:
1&nbsp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nbsp&nbsp&nbsp&nbsp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师最了解自身的同学,应该有局部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应该有局部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当课程开发的一局部权力。校本课程开发实行内部评价,教师能用更长时间更多方法进行评价,以了解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教师与效能联系更密切。(崔允漷&nbsp&nbsp杜萍,1999,第32-33页)走向校本,将最终导致每一个教师走向自身的生活舞台,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更大地激发自身的发明热情,从而使学校生活和课堂更具活力,更有效率。(郑金洲,2000,第14页)
&nbsp&nbsp&nbsp&nbsp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看,可以将校本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和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教师在各个层次的开发活动中所处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和专业开发能力受到广泛的重视势属必定。因为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的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衍生了普遍的趋同、守旧、遵从、应付、逃避等制度化心理、文化和社会行为,剥夺了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本应该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权力(徐玉珍,2000),应该逐步把课程开发的应有权力还给教师。
&nbsp&nbsp&nbsp&nbsp但也有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可能走向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教师虽然是学校课程的具体执行者,但校本课程开发不应当也不可能只局限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即只是个别教师根据自身狭隘的经验编写的科目教材或资料,教师本位的课程开发被批评为封闭、缺乏交流的开发模式,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证,并会造成校内课程不均衡和不连续。(鲁艳,1999,第20页)“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同学以和&nbsp家长和社区人士一起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涉和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比方学校组织结构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鲁艳,1999,第20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个决策过程,需要由所有参与者一起制定。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很高,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多数教师并不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开发的课程也大多无法顾和同学的兴趣和需要,更很少考虑同学的未来发展。
2关注学校的特色
&nbsp&nbsp&nbsp&nbsp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经验所不能说明的,是理论上所不能充沛验证、诠释的。只有在这所学校基础上发展形成起来的“个别化理论”才更为适宜、恰切。(郑金洲,2000,第12页)同时,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具有生成性。任何国家开发的课程计划只有通过学校的参与和实施活动才干体现或实现,使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较为一致,学校应该是课程的决策中心之一。
&nbsp&nbsp&nbsp&nbsp有些研究者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例如:1&nbsp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2&nbsp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3&nbsp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4&nbsp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吴刚平,2000,第3—4页)这四个方面的条件实际都是针对学校的改进而提的要求。要达到如此的条件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从实质上讲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不存在统一模式,不应该搞统一开发,学校和教师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但来自学校的研究者也注意到,学校是校本课程的决策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课程决策和课程编制都要由学校的来完成。校本课程要体现自主性、多样性,同时也需要课程开发的相互引进、相互交流,在借鉴和完善中开发,在开发中逐步形成个性特色,而不应是“校自为本”的自我封闭。他们希望能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作用,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搞联合开发,在此基础上学校再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课程实施中不时调整、空虚、完善,逐步形成个性特色的校本课程(张永谊,2000,第12页)
&nbsp&nbsp&nbsp&nbsp研究者注意到,由于长期习惯于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对学校在课程方面除了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之外还能做什么存有疑虑,与校本课程开发直接关联的校长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并十分积极,大局部表示了出人意料的冷漠。(徐玉珍,2000)
&nbsp&nbsp&nbsp&nbsp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课程资源的限制,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往往为开发而开发,不是按同学兴趣特长而开设,而是按教师‘特长’来开设”(张永谊,2000,第10页)即使是这样,教师知道校本课程含义的仅有48%,有意自身开发课程和教材并愿意担负校本课程教学的仅有19.6%。(张永谊,2000,第10页)
3关注同学的发展
&nbsp&nbsp&nbsp&nbsp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别,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来源于何处?笔者以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这些性质的直接来源首先应该是同学发展的差别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nbsp&nbsp&nbsp&nbsp学校需要有特色,学校培养的同学更需要特色,并且,即使是在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社会对这所学校所培养的同学也有不同的要求,同学也有着差别极大的发展性向。目前,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主旋律,而创新的前提是个性的解放和张扬。创新总是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多样性正是来源于对个性的尊重。关注个性,关注差别,关注每个同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动身点。校本课程突出的也就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实际而展开的,是针对同学的实际而设计的。所以,即使在同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终将显示出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别性。
&nbsp&nbsp&nbsp&nbsp学校需要向全体同学提供各方面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所以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提供一种全面的平衡的课程供同学选择,但是,就人的发展规律来说,同学的发展是有偏向的,即每个同学都可能朝某一方面更多地发展。我国长期把“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和最高目标,但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全面发展”经常被机械地理解为平均发展,实施平均发展的教育,必定会不同程度地忽视同学的差别和个性,造成人才培养中的“全面平庸”的现象加重,同学不再是活生生的人,实际上成为口径基本一致的知识的容器。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教育口号的提出,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打破思想和理论上的禁区发明了宽松的氛围。同学的发明性的发展必定要被理解为有差别的发展,而不是平均地发展。一些具有改革意识的学校很早就提出要“面向有差别的同学,实施有差别的教育,促进有差别的发展”(杭州天长小学),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之中,也实践者清醒地意识到,考虑同学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设置的起点,进行校本实践活动之前必需对同学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江苏锡山高级中学,2000,第2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