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nbsp&nbsp
&nbsp&nbsp“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浙江嘉兴桐乡市河山镇中心学校&nbsp&nbsp&nbsp&nbsp&nbsp沈国强
&nbsp&nbsp&nbsp&nbsp[内容摘要]&nbsp&nbsp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本文以“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为例,具体介绍了“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系统地分析了同学的需求并制订了总体的目标、以地方特色为资源确定了开发的内容、以组织为保证落实了开发的措施、结合开发具体案例介绍了阶段性取得的效果,最后摆出了开发过程中的困惑与考虑,以供同行借鉴。
&nbsp&nbsp&nbsp&nbsp关键词&nbsp&nbsp&nbsp蚕文化&nbsp&nbsp&nbsp校本课程&nbsp&nbsp&nbsp实践&nbsp&nbsp&nbsp&nbsp探索
&nbsp&nbsp&nbsp&nbsp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行国家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这种状况虽然在大批量地塑造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也正是这种“统一”遏制了人才创新意识和发明力,过分统一的课程规范不利于未来人才的个性张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强调教育个性的多样化,为此学校都兴起了以培养同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热潮。校本课程开发,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同学的有差别的学习需求。它鼓励同学主动获取信息,综合应用知识,来克服保守教育的缺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同学个性的和谐发展。
&nbsp&nbsp&nbsp&nbsp河山镇地处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北部,养蚕卖茧子是这儿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这儿的工厂大都以出产本地的丝绸闻名于世,据统计2008年度河山镇的绢丝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十分之一。这里民风憨厚,几乎家家户户养蚕。他们穿的的丝绸服装,盖的丝棉被,连孩子出嫁的嫁妆、老人死后的丧品好多都与养蚕有关系。可以说,一个在蚕乡出生的人从一出世一直到老,都浸润在浓浓的蚕乡气息中。轧蚕花已成为本地著名的习俗,每年清明节前后,来自四周的十多万群众游含山,他们把蚕花插在头上,上山看蚕花娘娘,祈求一年养蚕丰收,当然也形成了本地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在学校周边的资源和同学需求的基础上,从2005上半年开始着手开发“蚕文化”&nbsp校本课程,经过大家的一起努力,“蚕文化”校本课程已初具雏形,下面我把开发过程粗浅地作一介绍。
&nbsp&nbsp&nbsp&nbsp一、以“蚕文化”为内涵,拓展课程外延。
&nbsp&nbsp&nbsp&nbsp“文化”有两种基本的界定方式:一是广义,一是狭义。狭义界定文化为精神领域,而广义的文化概念兼顾文化的不同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发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检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其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nbsp“蚕文化”是指杭嘉湖平原地区人们通过长期养蚕实践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中的蚕文化的内涵主要为源远流长的历史(蚕史)、特色浓郁的习俗(蚕俗)、开发无穷的价值(蚕真)、流光溢彩的神韵(蚕美)四个局部研究蚕文化。
&nbsp&nbsp&nbsp&nbsp但是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写教材。“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蚕文化内涵为研究载体,充沛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式组织指导同学,以同学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教学过程中同学主动参与,以主动认识、探索、挖掘为特征增进同学对蚕文化的认识,从而培养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nbsp&nbsp&nbsp&nbsp二、以同学需求为导向,制定总体目标。
&nbsp&nbsp&nbsp&nbsp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导引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败。课程目标既要遵循同学的个体差别,又要确保均衡性,促进同学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结合本地特色,能有效地开展。根据以上的目的和同学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蚕文化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nbsp&nbsp&nbsp&nbsp1、了解蚕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有主动的了解、探索蚕文化的历史习俗、风土人情、现今发展、表示形式等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nbsp&nbsp&nbsp&nbsp2、同学能自主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发明力,满足和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喜好,体会作为蚕乡人的自豪感。
&nbsp&nbsp&nbsp&nbsp3、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他人,欣赏他人,珍爱生命,享受生长的快乐。
&nbsp&nbsp&nbsp&nbsp4、通过观察与考虑,探究与质疑,调查与实践,在探究性的学习中,移风易俗,批判地继承蚕文化中的优良保守,体现立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nbsp&nbsp&nbsp&nbsp5、培养老实与自信,勤劳与俭朴的美德,不时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地资源的丰厚,激发同学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nbsp&nbsp&nbsp&nbsp6、同学掌握一定的蚕乡知识与文化,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nbsp&nbsp&nbsp&nbsp三、以课程理念为先导,掌握开发原则。
&nbsp&nbsp&nbsp&nbsp1、满足同学实际需要的原则。
&nbsp&nbsp&nbsp&nbsp2、发挥同学主体原则。
&nbsp&nbsp&nbsp&nbsp3、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
&nbsp&nbsp&nbsp&nbsp4、充沛利用和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原则。
&nbsp&nbsp&nbsp&nbsp四、以地方特色为资源,确定开发内容。
&nbsp&nbsp&nbsp&nbsp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学校布置如下教学内容:
&nbsp&nbsp&nbsp&nbsp1、以研究蚕文化渊源流长的历史为载体,让同学了解蚕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探索蚕文化的历史、风土人情、现今发展、表示形式等,充沛挖掘本地的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如搜集本地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现今关于蚕的知识。
&nbsp&nbsp&nbsp&nbsp2、以研究特色浓郁的习俗为载体,让同学通过观察与考虑,探究与质疑,调查与实践,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了解蚕乡习俗,并能移风易俗,批判地继承蚕文化中的优良保守,体现立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如岁时习俗,节日习俗端午、七夕、中秋、冬至等,人生礼仪习俗等。
&nbsp&nbsp&nbsp&nbsp3、以研究蚕文化中开发无穷的价值为载体,使同学掌握一定的蚕乡知识与文化,认识蚕的一生都是宝,如有关蚕的药用、保健价值,蚕在工业和农业产中的作用等,让同学认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nbsp&nbsp&nbsp&nbsp4、研究蚕文化流光溢彩的神韵为载体,精选一些诗歌、图片和挖掘蚕婴幼儿的精神为切入点,如古代有关蚕的诗词、表示蚕精神的字画,有关工艺品精美等,培养同学老实与自信,勤劳与俭朴的美德,不时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地资源的丰厚,激发同学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nbsp&nbsp&nbsp&nbsp五、以组织为保证,落实开发措施。
&nbsp&nbsp&nbsp&nbsp1、实施准备。
&nbsp&nbsp&nbsp&nbsp(1)组织管理:成立“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教科室人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社区代表为组员的开发领导小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2)培训教师:确定课程目标的培训:研究和分析我校同学和其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纲要撰写技术的培训:具体内容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说,要求写实4-6点,必需全面、适当、清晰;二是课程内容或活动布置。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和选择什么的内容与怎么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布置什么样的活动;处置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三是课程实施建议。涉和课程实施的方法、组织管理、课时布置、场地、设备、人数等。四是课程评价建议。
&nbsp&nbsp&nbsp&nbsp(3)撰写课程纲要。
&nbsp&nbsp&nbsp&nbsp小学中高段、七、八年级教师参与,以年级组为单位确立一位课程开发小组组长,由组长根据本年级同学特点结合实际撰写课程纲要。
&nbsp&nbsp&nbsp&nbsp(4)审查课程纲要。
&nbsp&nbsp&nbsp&nbsp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将撰写的课程纲要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经审议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目录。
&nbsp&nbsp&nbsp&nbsp(5)课程支持。
&nbsp&nbsp&nbsp&nbsp家长和社区都是课程可以开发的有效资源,对同学、家长、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对同学、社会资源进行调查。执教老师根据纲要选择内容进行备课,实行“团体指导、协同教学”。
&nbsp&nbsp&nbsp&nbsp2、组织实施&nbsp。
&nbsp&nbsp&nbsp&nbsp(1)学校课时计划布置:每周布置一教时校本课程实施时间,每月每年级组完成一项课题的研究。小组选定内容范围,组织对该项内容感兴趣的同学成立相应活动小组,师生一起研究寻找课题来源渠道。
&nbsp&nbsp&nbsp&nbsp(2)执教教师指导同学完成选题,向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完成申报,并做好实施计划,主题活动方案设计。
&nbsp&nbsp&nbsp&nbsp(3)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充沛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活动。学校不定期的召开各种研讨,研讨课程开发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活动交流、活动反思,以推进课程进程,同时培训教师,做好收集资料(调查报告、图片、收集资料、实物、采访记录等)工作,学校每学期末进行教师校本专业发展、蚕文化效果展。
&nbsp&nbsp&nbsp&nbsp3、跟踪评价。
&nbsp&nbsp&nbsp&nbsp每学期开展同学校本学习发展效果评比活动。评价重点:不过分注重活动课题的具体效果,而注重课题开展过程中的同学、教师的收获。邀请局部同学、教师、家长、校外指导教师担任评委,对每一小组的活动进行评价。
&nbsp&nbsp&nbsp&nbsp六、以效果为激励,明确开发方向。
&nbsp&nbsp&nbsp&nbsp通过“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同学、教师面貌悄悄发生改变,主要表示在:
&nbsp&nbsp&nbsp&nbsp1、“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外乡外乡,面向全体同学,关注同学的个性发展。所选择内容同学喜闻乐见,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交往与合作,探究与质疑,调查与实践的能力,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请看以下几位同学在调查了蚕风蚕俗后写下了这样的文章:
&nbsp&nbsp&nbsp&nbsp轧蚕花
&nbsp&nbsp&nbsp&nbsp姥姥平日里是个不愿出门的人,姨父姨妈常叫姥姥到他们家消消暑、享享福什么的,可惜八人抬的大轿都请不动她。可每年有一个日子姥姥是肯定会出趟家门的,那就是每年的清明节到含山上去轧蚕花。
&nbsp&nbsp&nbsp&nbsp其实那里只是一个小山丘而已,上有几座庙和一个塔。只是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会异常的热闹:摊肆杂陈,百货齐集,杂耍演唱,无不具备。和近县市的很多蚕农都到这里来祭蚕神娘娘。
&nbsp&nbsp&nbsp&nbsp蚕花朵朵,闪耀春光。
&nbsp&nbsp&nbsp&nbsp这不,八十多岁的姥姥发髻上插了朵鲜艳的蚕花,胳膊上挽着个装满了香烛、元宝、蚕生元子、水果等的竹篮,用两只小脚(姥姥小时缠足)颤微微地也走到了山上。她念着“蚕花生来像绣球,两边分开红悠悠,花开花结籽,万物有人收,嫂嫂接了蚕花去,一瓣蚕花万瓣收”这蚕花歌,对我们说:“拜过含山蚕神娘,轧出蚕花廿四分。”
&nbsp&nbsp&nbsp&nbsp2、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设计方案、调查研究后思路开阔了,课堂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真正树立起了课程意识。请看这位老师的设计:
蚕乡人民的骄傲
&nbsp&nbsp&nbsp&nbsp主题活动:观赏绢纺厂等。
&nbsp&nbsp&nbsp&nbsp本主题设计意图:同学全面了解家乡工厂的特色,了解自身的家长在工厂里的工作,组织同学实地观赏、访问,首先在同学对家乡的特色企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nbsp&nbsp&nbsp&nbsp一、分组活动。
&nbsp&nbsp&nbsp&nbsp1、以班级为单位,一个年级分成若干组分派各个厂。
&nbsp&nbsp&nbsp&nbsp2、选定组长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nbsp&nbsp&nbsp&nbsp3、任课教师均分到班级负责纪律和平安。
&nbsp&nbsp&nbsp&nbsp二、实地观赏。
&nbsp&nbsp&nbsp&nbsp1、听取工厂负责人介绍。
&nbsp&nbsp&nbsp&nbsp2、带领全体同学观赏各个车间。
&nbsp&nbsp&nbsp&nbsp3、指导全体同学作好访问记录。&nbsp
&nbsp&nbsp&nbsp&nbsp三、资料的收集。
&nbsp&nbsp&nbsp&nbsp1、以小组为单位,对缫丝厂,绢纺厂、织造厂、炼染厂各厂的访问记录进行整理。
&nbsp&nbsp&nbsp&nbsp2、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nbsp&nbsp&nbsp&nbsp3、资料汇总、展示。
&nbsp&nbsp&nbsp&nbsp四、议一议:
&nbsp&nbsp&nbsp&nbsp蚕农把茧子卖给了国家,而我们的厂家又把蚕茧变成了美丽的布料。你从这次观赏活动中得到了什么体会?(同学个体谈感受,并写好观赏记)
&nbsp&nbsp&nbsp&nbsp3、构建了初具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基本确立了以“蚕史、蚕俗、蚕真、蚕美”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我们初步设置了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内容和评价方法。通过实施,同学的兴趣浓了,参与面广了,保守的蚕乡风俗也后继有人了。《桐乡日报》、桐乡电视台也专门报道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情况,同时我们积极配合镇里蚕乡灯展,同学们做了七、八十盏蚕花灯参展,在《易德之春》文艺晚会节目《蚕乡少年》等获得了广泛好评,舞蹈《送你一块蚕花糕》参与全市元旦文艺演出获得二等奖,《南湖晚报》以蚕乡人、蚕乡景、蚕乡事、蚕乡人为主要内容的小记者专版也即将出版等。
&nbsp&nbsp&nbsp&nbsp4、困惑与考虑。
&nbsp&nbsp&nbsp&nbsp开发蚕文化校本课程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更多的困惑,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nbsp&nbsp&nbsp&nbsp(1)认识不够,存在着一种功利趋向。他人有校本课程我们也要有,为校本而校本。只要教材编出来了,课已经在上了就完了,至于同学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有什么困惑等,他们根本不关心。看来,提高有关领导的认识迫在眉捷。
  (2)活动时间难于保证,流于形式,有些人把它等同于简单的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特别在初中,有的人认为实施校本课程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认为这是不务“正经”,他们关心的是同学的学业成果和升学率。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nbsp&nbsp&nbsp&nbsp(3)校本教材的编写也缺乏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导致教师备课困难,收集、组织校本课程教学资料很费力、费时,加上校本课程教学资料严重缺乏,教师往往凭自身个人狭隘的经验而采用近乎封闭的方式编写教材,导致编写出来的教材良莠不齐。因此,需要对老师进行有关的校本培训,让他们尽快生长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nbsp&nbsp&nbsp&nbsp(4)国家课程、地主课程与校本课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但现在地方课程有省编的《人、自然、社会》,嘉兴有《可以的嘉兴》,桐乡有《可爱的桐乡》,再加上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可谓丰富,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前提下,每星期只布置一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学校应如何去实施?
&nbsp
&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1 12:14:00 | 只看该作者

&nbsp&nbsp&nbsp&nbsp参考文献:
&nbsp&nbsp&nbsp&nbsp1、&nbsp&nbsp&nbsp《校本课程论》&nbsp王斌华&nbsp&nbsp&nbsp&nbsp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nbsp&nbsp&nbsp&nbsp2、&nbsp&nbsp&nbsp《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nbsp&nbsp崔允漷&nbsp&nbsp&nbsp教育科学出版社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7: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