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一件人与人之间真情关爱的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3 17:3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次习作主题是“关爱”,写一件人与人之间真情关爱的事。说实话,自小学三年级起,几乎每个学年都会安排一次这类主题的习作训练。从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看,“让座”“生病”“借伞”“扶老人过马路”,类似的题材被他们拿来一用再用,实在已经不能用“老套”两个字形容!孩子们写得烦烦的,大呼无事可写,没啥兴趣。语文教师更头疼,批改时读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老人表示感谢问姓名,必定回答“我叫红领巾”;深夜生病不是发烧就是肚疼,父母不仅要背着上医院,而且必定要淋场忘带伞的大雨;好容易写到同学之间的关爱,不是借铅笔就是借橡皮......真是改到无语跟无奈啊。

是教材编写时重复安排不够合理?还是教师没有找准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习作训练点?作为教师,怎样引领学生把写过多次的“陈米”煮出新鲜的味道?

一次习作训练,几点教学感悟。

1、         关于习作,《标准》如是说

在《语文课程标准》前面的“设计思路”一节里,有这样一句话: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也就是说,九年一贯总目标之下,按照不同的学段,“写作”这个方面的训练是具有阶段性与发展性的。最终实现总体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学段(1~2年级)对于“写作”的定义是“写话”,训练侧重点是:有兴趣、留心观察、写想说的话;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学过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兴趣”“观察”“说话”,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兴趣,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即可。提前或者过分拔高要求,都会影响和降低孩子的写作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正式学习“写作”,训练侧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分享习作;观察周围世界,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使用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分享”是鼓励孩子借助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形式,继续培养写作兴趣;“不拘形式”,是鼓励孩子多种形式的表达,写出所见所闻所感;“新鲜感”,来源于扎实的阅读积累,来源于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语感”,这是鼓励学生个性特色的体现;“修改”,是帮助孩子初步学习去发现习作的不足。

到了第三学段(5~6年级),《标准》中对习作训练提出的要求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留心观察丰富见闻、珍视独特感受并积累习作素材;记实与想象、内容具体与感情真实;经过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有一定速度。

“自我表达”是鼓励孩子形成自己的意识与观点;“与人交流”是鼓励孩子倾听别人的意识与观点;“珍视独特感受”是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具体真实”“通顺正确”是对写作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由此可见,三年级的“关爱”主题,与六年级的“关爱”主题,训练的侧重点跟标准是不同的。

2、         习作前,带孩子一起挖掘材料

温习完《标准》,我们开始这次习作训练。

明确习作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围绕“关爱”主题,这次习作训练点有三:一是事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突出环境描写在渲染文章气氛衬托人物品质方面的作用);二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法进行描写(强化人物描写方法在习作当中的运用);三是内容完整具体,表达真情实感(鼓励通过文字表达自我情感)。

回顾单元课文,选择合适“食材”。我们一起回顾本单元几篇课文:有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善良无私收养孤儿的穷人桑娜,有以善意的谎言鼓励“我”读书的摆书摊的残疾青年,有给“我”信心从而走上音乐家之路的假装耳聋的音乐教授,有素未谋面却成为“我”精神支柱的“问讯处”苏珊......这几篇文章哪一篇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在回顾与讨论当中,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样的“食材”才是新鲜、有意思的,才能吸引读者去阅读。

搜寻记忆贮存,提炼打动最深。每个孩子的记忆里,都经历过许多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已渐渐模糊跟遗忘了。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们挖掘出来。结合口语交际,我们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一起回忆经历过、目睹过的印象最深的事,最能打动自己的事。当然,“关爱”的涵盖面很宽,且课文中所描写的那种层次的事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很难亲身经历过。那怎么办呢?那就找自己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吧!即使它很平常,只要对你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了。

3、         习作完成后,和孩子一起品读评改

学生自读自评,边读边修改。写完的文章不去修改,就失去了最宝贵的发现问题的机会。所以,这次习作的底稿,是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当堂自我修改的。第一步,大声读,读给自己听,找到错别字、不恰当不通顺的词句,修改正确、通顺。第二步,默读,仍然读给自己听,划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句子,好的点赞,不足的弥补。第三步,同桌交换,标出对方的习作当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为对方点赞,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在边读边改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步学会了发现文章存在的各种问题,小到一个错别字,大到文章是否偏离了主题。在同桌交换修改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习作的分享与交流。更重要的是,也为教师的后期批改减轻了工作量,扫除了最基本的评改障碍。

教师评语走心,学生会更加珍视。走访一下五六年级的学生,会发现,每一次的作文本发下来,学生们首先关注的不是分数,而是评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已经能够读懂那一段段红艳艳的评价性语言。正如大人写文章期待别人的关注与赞赏,孩子们对自己的习作有更强烈的被认同感。开学初教材分析培训上,语文教研员强调,一定要重视习作的评语,这是习作教学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激发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最关键的环节。不用长篇累牍,哪怕只言片语,只要老师走了心,就能找到习作中最出色的一处。对此我深以为然,并且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可以从评语当中读到这次习作的亮点、读到老师对他的赞赏。

写作能力强的孩子,自然收获了满篇的夸奖。写作能力不太强的孩子,也会找到某句恰当的词句、生动的描写旁边,我写的一个小小的“棒”。例如这次习作,一个孩子仍选择了“雨中让伞”的老套题材,但行文挺流畅的,描写也可圈可点,我给他的评语是:得亏是你,我看除了你,没有谁能够把这么老套的题材写得这么精彩了!“陈米”做出了新鲜味儿,真棒!一个孩子深情回忆了前段时间,我的脚摔伤后,带伤给他们训练诵读的事情,略显拖沓,但真情流露。我给他的评语是:很感动、很开心读到这篇文章!感动的是,这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场景,你是全班唯一一个把它写入习作的孩子;开心的是,从标题到题记、从细节的生动描写到结尾巧妙的点题,你的真情让我忍不住为你写上一个大大的赞!关爱,你懂得了它真正的含义。

  

每一次的习作练习,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收获。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也适用于老师。只要用心,只要方法合适,陈旧的题材,照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如题:即使是“陈米”,也能做出诱人的新鲜味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06: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