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大意,学习谈迁创作国榷的艰辛。
4、初步感受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挫折吗?又是怎样做的呢?
2、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经历。
3、出示课题,认读,理解:厄运 ,苦难的遭遇。信念,自己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看法。
4、学贵有疑,看了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质疑:立下了什么信念?遭受了怎样的厄运?……
答案就在课文中,仔细读就能找到,并会给你深深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用笔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反馈:
(1)词语: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2)指名读书,相机纠正错误。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大意是什么?用笔画出疑惑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解惑释疑
1、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师:你从这句话中理解谈迁要写的这部明史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说(详细、真实可信)那为什么“翔实”不是“详”呢?在哪里找答案?原来两个都可以用的。
师:说干就干,谈迁是怎样编写这部明史的呢?
学生一起读、自由读第一段。
2、谈迁遭受了什么厄运?读读第二自然段。
(1)在文中找找相关的句子。
出示: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
(2)学生交流。相机让生区分“付印”与“复印”(“付”与“复”差别(复印,重复印;付印,交出去给出版单位印)
(3)不就是一本书被偷走吗?怎么就成了厄运、成了灾难呢?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出示句子: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步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5)老师示范读,学生模仿读。体会数字所流露出的情感。
(6)我们交流了这么多,谁来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代入给我们读读课文。
指名读——指导朗读——教师点评
3、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就“化为乌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1)谈迁“体弱多病”仅仅因为他已是老人了吗?是什么让他这么快就体弱多病?
(2)所以他——(示句)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出示:噫,吾力殚矣!
(3)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中走了出来。
出示:吾手尚在,宁已乎!
四、课外拓展
谈迁最终又是怎么做的呢?从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读几遍。
3、查查有关《国榷》、谈迁的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