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1 12:00:00
|
只看该作者
奖励和惩办是教师所具有的权力,尽管教师法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以和教育行政机关不鼓励乃至反对教师对同学实行惩办。但由于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力,也就拥有了对同学的奖惩权力。因此,对同学的惩办现象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说极普遍地存在着。根据观察,教师以消极的方式行使其权力的概率高于以积极的方式行使权力的概率。小至语言节奏上的变化、表情上的示意,大至明确的批评、谩骂和体罚。教师行使权力的方式远远不只这些,随着班级情境的不同,教师与同学之间由于长期的互动而达到一致的默契,对情境有着一起的解释,使教师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成为行使其权力的一种表征。但是,“假如教师仅凭法定给予的地位(ascribed status),完全依照自身的利害为动身点,采用独裁的、官僚的权力支配学习,则将流于教师本位主义,师生之间的隔阂愈大,引起同学反感,影响教学效果。”并使同学处于外表服从、向动反对的状态。
在班级中,当教师对某个同学的成果给予褒扬时,假如这个同学发现其他同学与自身同样的成果得到教师更高的赞赏时,这个同学就会觉得教师的奖赏不公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同学漠视教师奖励的状况。班级作为一种竞争性环境,对于同学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重视学习结果自身,而不注意取得结果的过程,从横向的角度审视自身所获得的成果;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不只从横向而且从纵向的角度评价同学的成果,对班级中每个同学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褒扬。这样,由于教师与同学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教师对不同的同学取得同样的成果给予不同程度的褒扬,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发生不公平感。
同样,教师在运用惩办的权力时,对犯同样错误的同学,总倾向于对平时影响不好的同学给予更严厉的惩办。而对于平时成果好的同学给予轻微的惩办、警告,甚至免于惩办。因为,教师认为:轻微的惩办对于那些‘坏’同学来说不起作用。”可见,教师的奖励容易挫伤好同学的积极性,教师的惩办容易损害“坏”同学的自尊心。教师的奖惩方式对同学所造成的不公平感将削弱教师权力的影响力。
4.教学战略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权力,其他权力都是围绕教学而发生的。当教师在行使这一权力的时候,教学战略(即教学方式)无疑将成为影响其权力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当我们在分析教学战略时,无妨可以引进领导方式的双因素模式进行分析。斯托格第(R.M.Stogdill)和沙特尔(C.L.Shartle)认为,领导方式就是领导者领导群体去实现目标的行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两个向量,即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际关系为中心。从管理的角度动身,把教学过程 中的教师当作管理者,同学则成为被管理者(相信这一比喻并不失当),教学战略也相应存在着以两个向量为坐标轴的多种方式。以工作为中心则教学过程 中多注重教学目标 的达成,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则教学过程 中多注重同学个人的需要。同学的需要可以说是追求降低限制,从课间同学那种欢蹦雀跃的神态中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教师作为领导者,其任务是向同学传授知识,发展同学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总是趋于限制同学的自由(同学心目中的自由并不是仅指课堂上可以随时向教师发问等,何况目前同学并没有完全享有这种自由)。尤其是传授知识的任务要受到知识数量的限制,教师必需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问题是能力的因素既可以在同学所要求的“自由”中得以发展,也可以在教师限制同学“自由”的传送知识过程中得以发展。但不同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发展不同的能力。因此,追求高效率、高满足度的教学方式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超越于这种完美的方式。这意味着在班级教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需付出一定的牺牲,这种牺牲或此或彼、或大或小、或远或近。
当前,素质教育试图在两者的取舍之间找到一种最佳的切合点。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每个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示都会存在相当的不同,假如教师能够寻找到一种最大限度地拓宽同学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同学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教学战略,无疑将受到同学的尊敬和敬爱。
5.同学方面的因素
必需供认,使用“绝对的”权力亦即“强制性的”权力是有限度的。尽管教师具有法律所赋予自身的法定权利,但权力究其实质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其影响力的大小如同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一样。教师对同学的作用力与同学对教师的反作用力的合力即是教师权力的影响力。所以,教师权力的影响力不只受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同学方面的因素。同学方面的因素包括:
(1)同学群体的凝聚力
由于教师原本是作为社会代表而“派”到班级与课堂中来的,因此,从制度上来说,教师班级社会系统中无疑始终有“领导者”的身份同时拥有其“领导者”的权力。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势必受到被领导者------同学群体势力的制约。所谓“‘同学势力’是用以表达处于教学社会系统中的同学所具有的维护自身、表示自身乃至扩张自身的力量状况。”同学势力的规范即是其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根据勒温的分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的“动力总是在具体的个体与具体的情境的关系之中发生的,而就内在力量而言,正是从各种功能系统的关系中形成了个体。”假如同学群体的内聚力强,同学间团结一致,每个同学从同伴那里得到的支持力量就强,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大;反之,假如同学群体的内聚力小,如同一盘散沙,群体成员从群体内部得到的支持就弱,对教师的作用力就小。
(2)同学群体的价值取向
同学群体的内聚力作为影响教师权力影响力的一个因素,起着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同学群体的价值观方向。假如同学群体的内聚力高,且与教师行使权力的要求相一致,就会提高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反之,则削弱教师权力的影响力;假如同学群体内聚力低,当同学群体的价值观与教师的要求一致时,无疑会增强教师权力的影响力,但由于同学之间缺少合力,其积极影响不如内聚力高的群体作用大。反之,假如群体内聚力低,且群体的价值观与教师的要求相悻时,这时教师的权力影响力将高于教师在面对同学群体内聚力高、但价值观方向与教师要求相修时的权力影响力。
为了保证班级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社会赋予教师进行教学的权力,但未必每一个教师都能真正理解自身权力的依据和限度,以和作为教育领导者的责任,未必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权力使其发生有益于同学多方面发展的作用。当教师不懂并滥用权力时,就不会具有真实的权威、拥有真实的领导地位,就会发生不健康的、同样也不利于教学和同学发展的师生互动关系。
教师权力影响力的强弱,制约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人格、对同学奖惩方式、教学战略以和同学群体内聚力的大小和群体价值的方向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随着儿童家长的高学历化、学习化社会的到来,教师的地位会相对地降低,教师的权威失落感会情不自禁地涌来。这也是关于教师权力所达成的共识。”
三、同学角色的社会规定性
构成班级社会组织的人格主体包括教师和同学两局部。他们在班级中占有的地位、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所谓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和地位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人们是通过对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来认识他的社会地位的。社会地位总是通过角色表示出来,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的、动态的表示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根据。对于个体而言,所占据的是地位,但扮演的是角色。可以说,地位和角色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