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倍数与因数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式获得新知,这样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新课伊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境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2.结合运动会上两个班排出的队形图列出乘法算式来认识倍数与因数。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本环节设计小组自学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对倍数与因数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质疑、交流,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小组内交流判断谁是7的倍数,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百数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谁能说一说自己与爸爸的关系是什么?
生1:父子关系。 生2:父女关系。 师:那么你们与老师又是什么关系呢? 生:师生关系。 师:能说老师是师生关系吗? 生:不能。 师小结: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依存的。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些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的数,它们就是倍数与因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入,初步感知关系是相互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倍数与因数。 (1)课件出示教材31页第一个问题。 师:仔细观察两个班的队形,请你算一算两班各有多少人。 (2)交流计算结果。 9×4=36(人) 5×7=35(人)
(3)回顾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请你们说一说这两个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学生任选一题,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这两个乘法算式里就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31页“认一认”,并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31页第二个问题) 思考:①读了智慧老人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②关于倍数与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在算式9×4=36中,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
生2:在算式5×7=35中,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 生3:倍数与因数指的是乘法算式中积和乘数之间的关系。 生4:在学习倍数与因数时,只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研究。 (4)质疑:在算式5×7=35中,能说5和7是因数,35是倍数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指出:倍数与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叙述时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