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滴水实验》导学案设计教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9 23:0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数学好玩 1.滴水实验

上课解决方案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滴水实验

课型

实践活动课

设计说明

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而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呢?通过实验,利用数学知识把抽象的、理性的认知变成感性的、直观的感受,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浪费水的可怕,从而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1.把握两条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数学活动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把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水资源的短缺状况,发现生活中水龙头滴水的情况,提出“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推算解决问题。在教学形式上,把握小组合作学习这条主线。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到动手实验、交流反思、自我评价这几个环节中,教师要更多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其目的是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节水的必要性,而且在平时生活中能做到不浪费水,并鼓励学生提出节水方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与水资源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情境导入,明确活动任务。(6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水资源相关的资料。

2.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资料后的感受。

3.明确活动任务。

出示水龙头滴水的图片,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和设计方案。

1.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交流感受水资源的宝贵。

3.观察图片,提出一个有关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的问题,讨论并明确滴水实验方案并进行推算。

1.收集信息填空。

(  )月(  )日是世界水日。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  ),排在世界第(  )位。

二、设计方案,动手实验。(20分钟)

1.讨论设计什么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实验名称、实验人员、测量工具、实验方法与步骤、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内容。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明确如何收集数据,怎样得到这个数据,怎样做实验。

3.组织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1.小组内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可以用盛满水的纸杯扎个小孔来代替水龙头或直接打开水龙头来计算一分漏掉的水量,再进行推算。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案,并填写实验方案表格(见教材)。各组展示设计的方案,对比选出最优方案,以供实施。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借助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并填写实验报告,也可以简单记录发现的问题或疑问。

2.10滴水大约是1毫升,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30滴水,那么:

(1)这个水龙头1时大约浪费(  )升水。

(2)一个人每天大约需要2.5升水,大约几时浪费的水就可以供一个人维持一天的生命?

(3)一个月漏掉的水可以供一个人大约维持多少天的生命?

三、交流反思。(10分钟)

1.组织学生简单汇报实验的过程。

2.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完成教材89页2题。

3.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教材90页3题。

1.简单汇报实验的过程,交流数据和实验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明确实验数据不一样可能与小孔的大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2.借助生活经验描述1分钟漏掉的水有多少。在自己的矿泉水瓶上标一标。然后推算一下1日、1个月、1年浪费掉的水有多少。

3.阅读后交流感受,提出各种节约用水的方案。

3.一滴水约重0.077克,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滴水,全国每天会节约多少克水?

四、自我评价。(4分钟)

填自我评价表。

适当交流,说一说自己每个项目都能得几个星,并说明理由。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滴水实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5: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