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综合应用:节约用水》备课解决方案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23:0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备教材内容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05~106页的内容。

2.“节约用水”活动课,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收集信息;二是分析数据;三是解决问题;四是提出方案,付诸行动。在收集信息环节以板报的形式给出全球以及我国水资源的一些统计信息,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体会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包括调查浪费水的现象以及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节约用水的资料,为活动做好准备。在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后,组织学生在课上交流、讨论各自收集到的水龙头漏水的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速度不一样,用什么数来代表不同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这一问题,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

3.“节约用水”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备已学知识

平均数

求法

总和÷数据个数=平均数。

众数

定义

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折线统计图

特点

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测量、计算等策略,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综合运用所学的量的计量、统计及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备重点难点

重点:水龙头一定时间内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计算。

备方法讲解

1.收集信息

(1)以个人为单位收集资料。

●了解水资源的数量,收集浪费水资源及节约用水的图片、资料等。


●借助报纸、刊物、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观察、寻找身边浪费或节约水资源的现象。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数据。

重点提示

根据测量所用容器的形状及其相关数据来计算水龙头的漏水量。选择的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不同,测量的数据也会不同。

●调查学校或家里漏水的水龙头的数量,并选择其中1个漏水的水龙头,测量出它在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

●测量时,可以每3人一组,其中1人用容器接水龙头漏的水,1人用表记时间,1人记录测量的结果。

2.分析数据

(1)出示数据。(此数据为编者所测)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间/分

5

1

3

4

2

5

1

3

8

2

漏水量/毫升

248

50

152

200

103

251

51

149

404

201


  (2)计算出各小组测量的漏水水龙头的漏水速度(平均每分钟的漏水量)。(除不尽的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 根据“=漏水速度”来计算。

解答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漏水速度/

(毫升/分)

49.6

50

50.7

50

51.5

50.2

51

49.7

50.5

100.5


(3)用平均数表示所调查的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

每个水龙头的漏水速度不同,可以用平均数代表不同水龙头漏水的一般水平。

(49.6+50+50.7+50+51.5+50.2+51+49.7+50.5+100.5)÷10=55.37(毫升/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23:06:23 | 只看该作者
3.解决教材106页的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同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并制作出像下面这样的条形统计图。
不同水龙头漏水量统计图

分析 任选3个不同的漏水水龙头,测量出每个水龙头每小时的漏水量是多少升,并绘制完成条形统计图。
解答 以编者所测量的数据为例。
     不同水龙头漏水量统计图
方法提示
如果测量时间不允许,可以先测30分钟的漏水量,将漏水量乘2即为1小时的漏水量。

(2)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天漏水多少升?一年呢?
重点提示
1 L水的质量为1 kg。
分析 根据上面的统计图,算出3个水龙头每小时漏水量的平均数,再乘24(一天有24小时),即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按1年=365天计算,得数再乘365,可得到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
解答 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小时的漏水量:(2+3+1)÷3=2(L)
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2×24=48(L)
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年的漏水量:48×365=17520(L)=17.52(t)
答:平均每个水龙头一天漏水48 L,一年漏水17520 L,即17.52 t。
(3)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用自来水,如果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平均每吨水价为2.5元,一共要多支付多少水费?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
分析 根据上题可知,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一年约浪费17.52 t水。如果学校有3个水龙头漏水,可以先用17.52×3求出一所学校全年浪费水的吨数,进而求出30万所学校全年浪费水的总吨数,再根据每吨水2.5元求出一年要多支付的水费。用30万所学校全年浪费水的总吨数除以1个人1年的用水量,可以求出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
解答 17.52×3×300000=15768000(t)
15768000×2.5=3942(万元)
15768000÷30=525600(人)
答:学校有3个水龙头漏水,30万所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15768000 t水,一共要多支付3942万元水费,这些水可供525600人用1年。
(4)周围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你能大致算出一年浪费多少吨水吗?
分析 联系生活实际,先举出周围一些浪费水的现象,再根据每天大约浪费水的吨数求出一年浪费水的吨数。
解答 (答案不唯一)一个家庭用清水冲洗厕所,每天大约浪费0.2 t水。每年按365天计算,一年大约浪费0.2×365=73(t)水。
(5)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节约用水。
分析 节约用水的方法很多,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也可以根据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解答 (答案不唯一)①刷牙时不要让水龙头一直开着。②洗衣服的最后一道水可以用来拖地板。③所有水龙头都应该用节水型的。④用完水后要及时关掉水龙头。
4.提出方案
(1)展示收集的资料、图片,进行讨论、交流。
(2)可以以板报、手抄报、文艺汇演等形式进行宣传。
备活动范例
一、展示收集的图片 ,明确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展示收集的资料,明确节约用水的一些方法。
►刷牙:刷牙时水长流,用水量约是38 L;牙刷浸湿,短时冲刷,用水量约是2 L,可节省水量36 L。
►洗手:洗手时水长流,用水量约是8 L;用盆洗,用水量约是4 L,可节省水量4 L。
►淋浴:淋浴时水长流,用水量约是95 L;冲湿后抹沐浴露,再打开水龙头清洗,用水量约是34 L,可节省水量61 L。
►洗碗:洗碗时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约是114 L;在盆中清洗,然后漂净,用水量约是19 L,可节省水量95 L。
►洗衣机:洗衣机满周期(满载)的用水量约是227 L;不满周期(不满载)的用水量约是102 L,可节省水量125 L。
三、展示节约用水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近几年来,我国的云南、贵州等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大旱!许多田地出现裂缝,湖泊干涸,有许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身背沉重的水桶,往返于距家5千米以外的地方取水,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灵。水对人类是极其重要的。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可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用水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节约用水,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付诸行动,让我们从珍惜每一滴水做起。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制订节水计划。
1.先用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用水,还能有效地消除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2.用洗衣水洗拖布、冲厕所;用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3.清洗自行车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用洗衣水冲洗。
4.家庭浇花水改用淘米水、剩茶水等。
5.清洗毛巾、瓜果时,用盆盛水而不要开着水龙头放水冲洗。
6.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 cm,每次冲洗可节约近3 kg水,按一个家庭每天使用4次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可节约4380 kg水。
7.小件衣物用洗衣盆接水手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6 22: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