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解决方案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教学设计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教材上的连环画,通过教师反复操作,一步一步观察,思考每一步骤的数学含义,让学生逐步理解式子中的“=”就是天平的平衡,从而让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方程的意义。 2.引导学生辨方程、写方程,重视学情反馈。 数学学习重要的是巩固和应用,因此学习后的学情反馈是很重要的。本设计在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自己写方程,识别方程并说出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意义,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要素: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通过应用反馈,加深对方程特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小黑板 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体会“等”与“不等”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昨天的比赛是五(1)班对战五(3)班,由于上半场五(3)班发挥出色,上半场的比分为1∶4,中场休息后,五(1)班马上调整了战术,下半场五(3)班没得分,五(1)班连追了x分。 师:两个班最后的比分是几比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1∶4) 师:哪个班赢了?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x+1>4,x+1<4,x+1=4;并注意提问式子的意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是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学生经历的真实活动为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熟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深刻地感受“等”与“不等”,为后面理解方程的意义作铺垫。 ⊙情境呈现,抽象模型 1.自学方程的意义,初步感悟新知。(课件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 自学提示: (1)理解教材62页每幅图画及对应式子的含义。 (2)标示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3)思考: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
(4)结合你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1题。 2.合作学习。 (1)你能自己写几个方程吗?小组内互相订正。 (2)组内交流收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集体订正教材63页“做一做”1题的答案,说清理由,并将小组内认为不是方程的算式记录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先把答案相同的进行分类,再从答案最少的一块着手分析。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加深对方程的意义的理解。 (此环节教师要随机应变,注意提问学生“方程应该具备哪几个条件”。如果出现了对方程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再次为学生讲解)
预设 ①全班同学的答案一致,全对。 ②一部分小组全对,一部分小组有错误。 这时教师可以先找有错误的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汇报讲解。讲解时随时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交流,在学生的争论中,教师适时引导、提问,指导学生判断正误的方法。 3.整理分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 (2)交流汇报,说出分类依据。教师板书。 4.独立完成教材63页“做一做”2题,汇报,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6页1题,集体订正,并加以补充:判断0=5z-15是不是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