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小学 方旭莉
摘要: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协调统一的过程,是人与人沟通、人与人合作的过程。我们应把评价当作自然的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强制的“外加”的内容,它是学习的终点,也是学习的起点,更是学习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思维状况、学习方法、情感熏陶等方面学习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我们分析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的功能有: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励功能、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功能、学生学习行为的诊断功能、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功能(包括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我们还掌握了多种评价方式,如丰富有趣的口头评价、体态语评价、实物评价、“高峰体验”式评价、“名人名言”式评价等。另外探索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策略,有预设策略、诱导策略、激励策略、寻觅策略和生成策略等。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即时评价,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环境,使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协调统一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思维状况、学习方法、情感熏陶等方面学习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功能
1.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生评价中,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适度的否定评价往往能引发学生一定的焦虑感,知耻而后勇。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 老师的一句富有激情的评价激发学生学语文的信心;当学生理解不够全面需要深化时,老师评价:“对这位同学的理解,你们有没有什么看法?”教师这诱导性、鼓励性用语是激发学生思维深化的兴奋剂;当学生错误理解需要帮助或纠正时,尊重、幽默和委婉尤其重要。“你的目光告诉老师你理解了,但一时说不清楚,你先听听其它同学是怎么说的,好吗?”没有责难和冷漠,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孩子感激和信服,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
2.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
新课程理念将评价看作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 比如:特级老师孙建峰老师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孙老师有这样一句精典的评价语言:“读了几遍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比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特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老师的这一导向性评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与文本对话,拥有了更多更美丽的收获。所以好的导向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总结学法、深化认识的作用。
3.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
教师的评价语还有诊断学生学习行为的功能,就是老师能够对学生学习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如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四季》) 时,老师问:“除了草芽说‘我是春天’外,还有哪些事物也可以说‘我是春天’?”生1:桃花说“我是春天”。生2:柳芽说“我是春天”。这时有个学生说:“白云说‘我是春天’”。“可以吗?”生3说:“不可以,因为白云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师:“真好,白云不是春天独有的特征。”接着生4说:“小朋友说‘我是春天!’”“不对,小朋友也是一年四季都有的。”有个学生接过话茬。对这一个课前没有预设到的生成性资源,老师先是一愣,此时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诊断:小朋友可不可以说“我是春天”?经老师片刻思忖心中有底后反问了一句:“小朋友们,可以说‘我是春天’吗?”经学生自由讨论后,认为可以这样说。最后老师总结:“对啊,小朋友正是春天,你们是那样得可爱,那样得生气勃勃!”
通过老师诊断后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自己来解决,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正是春天,认识到自己前途无量,是祖国的希望,对学生渗透了人文教育,同时对“春天”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4.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调节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
1)学习能力的形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阅读理解、语感的培养具有动态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为主。即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和成长、发展的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促进学生活动的深入和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学习策略、语文能力的形成。
比如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指导《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连长,我去炸掉它”这句的朗读。
(一个学生第一次读得不够好)
师:如果我是连长,我不让你去,你知道为什么吗?再读。(这位同学又读了一遍)
师:好点了,我可以考虑考虑。(这位同学想了想,又读了一遍,这一回感情到位了。)
师(称赞):好,语气坚定,信心十足,同意你去。(这位同学满意地坐下了。)
这种动态性评价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反思,使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2)学习方法的渗透
老师的评价用语还有总结或渗透学习方法的功能。比如:“你能通过文字想像画面来读懂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你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真是好样的。”等等,都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的评价用语。听了老师的话后,其他的同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学习习惯的培养
法国教育家认为:对于一个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益的。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会起到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功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她看见有几个同学把自己认为写不好的字擦掉重新写,于是老师说:“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对自己要求可严格了,写不好就擦掉重新写。” 话音刚落,就有好几个小朋友也拿起橡皮擦了。这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其他同学听了也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小养成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事的好习惯。
二、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形式
在以往的课堂里,经常可以听到“啪啪──啪啪啪”、“你真聪明”、“你真棒” 等这样的声音,或者看到老师长年累月地忙于奖励小红花。事实上,每个人都渴望新鲜刺激,儿童也一样,他们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于是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评价形式上求新、求变、求多。
口头语言的评价要求丰富有趣。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课堂评价语言除了丰富还要有情趣。教师在设计评价语言时最好能置身于文本的多种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把评价有机地渗透于学习内容,使它们浑然一体,使之少几分理性与机械,多几分感性与灵动。
例有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指导学生朗读“大雾漫天”一句时是这样教学的:
生1:(读得平淡) 师:小雾,很淡,诸葛亮借箭不但不能成功,还很危险!
生2:(读得好一些了) 师:雾浓一些了,可曹军在江面还是能识破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计!
生3:(读出了雾大的感觉)师:雾真大呀,果然是“大雾漫天”。
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评价语中,笑语欢声,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练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口头语言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的摸头、亲切的握手、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等,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
实物评价。可赠送红星、彩旗或其它小物品如书签、叶子、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特级教师孙建锋就善于用此法。他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用家乡百年的银杏叶、清华园的竹叶和热情的鼓励、深情的拥抱,令学生信心倍增,激动不已。
“高峰体验”式评价。孙建峰老师在一次观摩课上,把一位即兴作诗的女孩抱到讲台上,让所有的人都仰视她、欣赏她、崇拜她,孙老师用这种“高峰体验”来评价,这位学生一定终生难忘。
“名人名言”式评价。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用“种”扩词并说话时,有个学生说:“孙中山种下了中华民国。”这时老师猛地转身把这一鸣惊人的话写在黑板上,并在下面打了一个破折号,署上她的名字。这种“名人名言”式评价把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精彩写在黑板上,也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
三、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策略
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该如何设计丰富有趣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欲望,指引学生学习方向,诊断并改进学生学习行为呢?这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初步研究有以下几个基本策略:
1.预设策略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预设性评价仍是非常重要的,这如同上课依然提倡备课进课堂一样。只有在你的评价语言库中储存足够多的评价用语,掌握多种课堂评价方式及其运用方法,你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那应该如何去预设课堂教学评价用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预设:
1)从文本的内涵入手预设评价用语
如《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比较难,难就难在要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去体会蚂蚁趴在叶子上时的危险与无助,要让学生去体会伙伴们来帮助时的热心与主动,去体会小伙伴帮忙时的辛苦与劳累,以及蚂蚁回家后的兴奋与激动。在教学这四个环节中的指导朗读或想象说话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涵设计如下评价用语:“此时此刻的小蚂蚁多危险啊!”“小蚂蚁多希望有人能去帮他一把呀!”“你真是蚂蚁的大救星!”“多热心的小蜻蜓呀!”“多主动的小伙伴!”“飞了这么长时间累了吧?”“都是些热心肠的伙伴呀!”“你们真是小蚂蚁的好朋友!”等等。只有设计了一定数量的评价用语,才能在课堂中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灵活运用,让人感到自然妥贴,同时也要推陈出新,让人不会觉得厌烦。
2)从学习方法的角度去预设评价用语
很多教学评价用语在不同的课堂里是可以通用的,因为学习语文的方法是一样的。比如,你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默读课文时,发现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很好,你就可以说:“咱们班里有些同学学习习惯真好,划一划,圈一圈,还在旁边写点感想,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啊!”。又如在识字教学中,你让学生说说哪个字你认识?你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电视中学到的,有的说是从广告牌上看到的等等,教师就可以说:“多会观察,多会学习的孩子呀,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3)从人生观的角度去设计评价用语
从人生观的角度设计的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也是可以通用的。比如:有个学生朗读时声音很响亮,教师就可以评价:“朗读课文声音响亮,说明你很自信,自信是我们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如:老师叫做错的同学站起来,有几个同学就站了起来。这时老师首先要表扬他们的诚实,诚信为人之根本也,然后再来分析他们做错的原因所在。
2.诱导策略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所限,对于很多的知识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或者是有所偏差,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点播以及诱导。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浩浩荡荡”这个词语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诱导策略。老师没有直接地告诉学生“浩浩荡荡”的意思,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例子,让学生自领自悟。如当学生说“‘浩浩荡荡’就是形容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时,支老师说:“人数众多,气势浩大。嗯,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满了屋子。行不行?”学生都说不行。“那为什么呢?”学生说“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支老师又举了例子:“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学生又说不行。“问题出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还得是形成队伍的。”另一生说:“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支老师说:“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那么我再举个例子,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流向东海。这回可没有‘人’了,行不行?学生都说行。最后老师小结:“其实这个词原来是形容水势浩大的,你看“浩”、“荡”都有三点水。后来把它借用来形容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呀,行走的队伍呀,等等。
这样的评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生成质量,也诱导学生一步一步真正理解“浩浩荡荡”的含义。
3.激励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的调动,学生发言的欲望需要老师的激发。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中,却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敢讲呢?或许就因为教师的评价机制的消极性扼杀了学生发言的欲望。比如“你的声音真好听,读了两遍就能有这个程度,真不简单。”“感谢这位同学,你这两个字读错了,却给我们增加了理解,错误乃正确之母。所以你读错了还要表扬。”“这是你的(生:想法),很好,非常勇敢!同学们应该向她学习,拿不准也敢于发表。”“我相信,你一定比上一次读得更棒!”“我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理解。” “你很有自信心,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教师可以运用鼓励性评价、宽容性评价、及时评价、延时评价、体态语评价、实物评价、前置性评价等各种手段和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更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改进,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体验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进取的力量,发现生命的灿烂。
4.寻觅策略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努力寻觅帮助学生建构的路径、方法和突破口,给予必要的支持。在课堂教学中,要主要分析学生的思维、情感与表现,判断他们的认知与情感的层次,给予点播性评价。
如教学句子:“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一夜的工作》)
生1:如果是我的话,肯定要在办公室里放上电脑、电视、空调、沙发等。
(听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师也笑了。)
师(思忖片刻):这位同学说的是大实话呀,谁不喜欢舒适的办公室呀?周总理也一样啊,可他为什么没有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来布置办公室呢?
(同学们马上从玩笑中转入深思,继而纷纷发表意见)
生2:总理是为了节约呀!
生3:总理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怎样享受,而是怎样为国家尽可能多节约一点。
生4:可见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的简朴!
对于生1的回答,同学们可能是笑他的好玩,而老师则笑他的童言无忌。虽然他这话有些叛逆,有些出格,更不合文章主题,但老师运用寻觅策略,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发现这位同学很诚实,说的确实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如果在他发言后,老师和同学只是一笑了之,那么必然会带来负面效应。因此老师先顺水推舟,肯定他的真实想法:“这位同学说的是大实话呀,谁不喜欢舒适的办公室呀?周总理也一样啊!”而后话锋一转:“可总理为什么没有像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来布置办公室呢?”老师利用发现的眼光、寻觅的策略,将负面的信息巧妙地转化为正面信息,并加以强化、挖掘。既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又深化了文章主题。
5.生成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生成性评价用语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平时上课时很少有老师在课前去预设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用语,都是在课堂中随口评价。如果教师的教学智慧好点的会临场发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如果课堂掌控能力差点的老师就会出现评价用语单一、贫乏的现象,有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等现象。
为了教师评价用语的质量高些、形式丰富些,每位教师都应加强像备课一样预设评价用语的意识,当然如果在课堂中把课前预设的评价用语生搬硬套,那又不能达到预期的评价效果。在动态生成型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引出疑窦,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然而这往往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以“假设”来猜度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生成策略,在预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行为表现,利用教师的智慧,生成出符合当时课堂环境,符合当时教学情境的评价语。这样让预设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的智慧与教师的灵光相碰撞,才能使课堂水乳交融,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
总之,只有我们认识到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利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才能预设丰富有趣的评价方式,从而使课堂从机械走向灵活,从僵化走向开放,使课堂变化多姿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