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语文是一门靠天赋的学科,想提高成绩不是件容易的事。诚然,语言的表达、内涵的领悟不单单靠语文老师引导和教育,还要看学生自己的悟性。但是,这样是否意味着,所谓的在语文上没“天赋”的孩子就没有可能考出好点的成绩呢?
周一时候,有幸在郑州五中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五中老师的经验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语文并不是“玄而又虚”的学科,考出好的成绩也是有法可依、有据可寻的。这种可寻、可依的方法便是重基础、抓基础,夯实基础,这样便能坐稳语文的半壁江山。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要优化课堂结构,创设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五中的王老师提出,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老师讲得尽兴?学生听得开心?都不是,真正的好课有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大部分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创造了目标之外的精彩。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其次,要优化教学过程,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布置有效的作业,便于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除去以上工作,王老师还提到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基于检测结果的数据分析,对教学进行补救。这点十分关键。对于一般程度的学生来说,抓好基础就等于抓住了语文的半壁江山。我们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设置过高的目标,而应该先使学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分阶段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三年规划,循序渐进地实现最高目标。这些建议和探索引起了我的思考:既然学生的程度不是特别好,那为什么不干脆放弃不切实际的拔高,实实在在地抓住基础呢?如果基础分抓好了,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接受能力进行拔高训练,岂不是事半功倍?
教研结束后,我们就这个问题在组内进行了反思,并对以后的教学思路进行了一些调整。我们可以一单元或者一课一检测,印发有针对性的学习卷,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如字词音形意的识记、文学常识文言知识的背诵默写等进行验收和巩固,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教学目标。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就要及时解决共性问题,反复纠正、训练,直至真正掌握。对于程度稍好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活学活用。例如,根据句意、文意推断重点词语的含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多角度的赏析等,培养分析和鉴赏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上好阅读课,将功夫下在平时,引导程度好的学生自选角度、独立分析,对名著进行解读和分享,带动语文程度稍差的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慢慢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
以上只是一些小小的感想和反思,之于是否行之有效,还要看以后的实际情况。但是,语文的基础,绝对不能丢,拿稳基础分,就坐稳了语文的半壁江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