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比较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以形成特长、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并不断在实践中巩固提高的一切知、情、意、行的过程。语文课外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进行的一切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包括由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活动和学生在课余独立进行的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对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在“以教学为主”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加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由于班级授课制本身固有形式的限制,不管学生怎样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如何热烈,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经常是在教师设计的轨道上运行着,很难开展独立的实践性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接触丰富生动的语言现象,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
如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往往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去了解本课以外的知识,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学习了《航天飞机》,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技读物;学习了《寓言二则》,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并及时开展读书、评书活动,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形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举一隅”,课外活动中“反三隅”。学生在广泛的观察体验生活的同时,运用知识,巩固知识,拓宽知识,训练技能,有效地加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进程。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精心编选语文教材,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都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外活动则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阵地。语文课外活动在教师的组织或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他们爱参加的活动。学生在直观可感、自由自在的活动中,摆脱课堂教学的紧张和疲劳,舒畅愉快地获得心资机能和动作技能的提高,学生在具成功的教育应当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所谓个性,就是指个人的特殊性格、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在个性上的差异,既表现为“外部差异”,又表现为“内部差异”。教师的责任不仅要注意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而且要留意和培养儿童的特殊兴趣。传统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将几十名个性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里,以标准化、同步化的方式和进度教授同一内容。同一中缺少区别。学生缺乏个性,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聪明才智处于抑制状态。
人的才华,往往不是时刻表现在外的。语文课外活动有助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人的天赋和特长,往往要在各种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有的人不善于讲话,却表现出对写作的兴趣和天才;有的人文章写得并不怎么样,却具备对朗诵的爱好和才能……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天赋特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得不到充分满足或充分表现的机会。在语文课外活动中,他们却很容易崭露头角。个性特长一旦被发掘出来,就能得到及时的培养。个性的内部差异,一旦被学生本人和教师所认识,就能扬长避短,选择好个性发展的方向。
有个学生在班上的表现和学习成绩均属一般,平时寡言少语,看不出他有什么特长。自从他参加课本剧兴趣小组后,频频出现在舞台上。他的精彩表演获得师生好评。这位学生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口齿伶俐。如果不是语文课外活动,也许一直发现不了他的表演才能,其智慧和才华便会逐渐被湮灭。
语文课外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吸引孩子们不加矫饰地表现自身独特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这就为发展儿童个性心理打好基础。
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打开了教室的窗口,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将最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在儿童面前展开活生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自觉能动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游戏和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才干,使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