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22: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引入实际生活情境,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线段图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1.注重画图方法的指导,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图形。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线段的长度表示数量,以及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在指导画图过程中,先指导学生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军棋的价钱,再连续画出4段与第一条线段同长的线段表示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线段图中需要用长度来表示数量,因此注意引导学生线段的长度关系要符合题意。培养学生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帮助理解题意。

2.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本节课首先借助线段图让学生直观看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乘法的含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学情检测卡。

(1)指名汇报,并说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集体交流订正。

2.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过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巩固“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为学习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作铺垫。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例3情境图和问题。

(2)仔细观察,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问题是求象棋的价钱)

2.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纸条摆一摆题中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摆法。

(用一张纸条的长度表示军棋的价钱,再用同样的4张纸条连接起来的长度表示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纸条,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全班交流。

(4)(课件出示线段图)教师指导画法:首先用直尺画出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来表示军棋的价钱,然后在下方画出另一条线段,与上一条线段的起点对齐,连续画4条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最后在图中标注好条件和所求问题。

(5)引导学生思考并填空: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  )的(  )倍是多少,也就是求(  )个(  )是多少。


(6)引导学生尝试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列式:8×4=32(元),因为要求8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8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回顾反思,总结算法。

(1)引导学生思考:32元是8元的4倍吗?应该怎样检验?

(要验证32元是不是8元的4倍,可用除法检验:32÷8=4,结果是正确的)


(2)师小结:我们先找出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利用摆一摆或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最后列出算式并解答。

设计意图:建构一个概念或模型需要从一点来突破,更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感知,并在不断地变换中进行理解。本环节通过对素材的灵活运用,让学生体验“倍”的无穷魅力,使“几个几”与“倍”的关系得以强化。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54页6题。

引导学生先分析题意,再列式解答。

2.完成教材54页7题。

3.完成课堂活动卡。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5页9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9 01: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