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意语文就是一种文化 ——听王崧舟老师讲座的感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7 09:3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老师的朋友圈被刷屏了。当然不是周杰伦的《地表最强》演唱会,刷屏的是小学语文的一位大咖,小语界领军人物王崧舟老师。一堂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和一场主题报告《语文学习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诗意的语文课堂和王老师自身令人敬仰的语文素养,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记得蒋军晶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浙江省小学语文赛课中,他他抽到的课题是《一夜的工作》,而王崧舟老师也上过这堂课,成为《一夜的工作》最经典的演绎。蒋老师说王崧舟老师你学不来的,因为王老师说出的一句话,甚至他的一个眼神,都能把课堂演绎的精彩纷呈。最后蒋老师只能另辟蹊径。因为王老师的这堂课实在是太难超越了。难怪陈东东老师会说在王老师面前他所有的自尊、所有的自信,瞬间都被无情的击溃了。陈老师对王崧舟老师的推崇,可以说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很精彩,让人记住了插叙这一小说的写作手法。让人记住了英子这位坚强的姑娘。“闯练”“闯练”回荡在教室里,更留在听课老师的心中。王老师的朗读很出色,板书很漂亮,教学语言很优美。
同样精彩的还有主题报告《语文学习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同样精彩纷呈。说起学习目标,新课标所罗列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基本上将这三个目标割裂开,三个目标之间毫不相关,没有联系。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每一个目标都应当渗透着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之间都应当相互联系,层层推进,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
王老师列举了一个例子:季羡林先生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一旦设定,课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就有了雏形。即先达成条件目标一,再达成条件目标二,最后达成条件目标是三。这样,可就设计成三个大板块,而从学理的视角看,这三个板块也是学生从风景感受到风情感悟的三级台阶。
板块一:感受风景奇丽,触摸爱花真切。第一步是匹配。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找出文中与课文插图最想匹配的句子。第二步是细度,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文字。通过想象画面,呈现图片,读出文字的形象感。通过比较不同的写花文字,解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词义,读出文字的情味感。第三步,背诵。创设情境,反复吟读,是学生对这段文字能够熟读成诵,语境设计如下:走过哥廷根的普朗克大街——;来到哥廷根的威廉广场——‘漫步哥廷根的格林兄弟大道——。
版块二;解读风景密码,咀嚼爱花真切。如果说第一板块主要指向花,那么这个版块必须由花到人。这也是从风景生生到风情的关键所在。第一步,举一。女房东的莞尔一笑。思考:什么是莞尔一笑?莞尔一笑说明了什么?第二步,反三。解读“德国人”的莞尔一笑。思考:如果问的不是女房东,而是一位当地的牧师(任务置换马车夫、中学生、大学教授。。。。。。他们会说什么呢?第三步,联接。解读风景背后的风情。
板块四:领略风景奇特,体认爱花真切。这一板块有人上升到文化,说到底风土人情是一种习俗,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体会“爱花”在德国是一种奇特的风情。
这只是王老师分享精彩案例的其中之一。虽然王老师已经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教授,已经享誉全国。但是他始终没有离开课堂,他不停地尝试着执教不一样的课型,不停地在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着“诗意语文”的完美内涵。
诗意语文,不仅仅在于课堂,更在于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其实,王老师自身就是一种文化,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语文的课堂。他到底读了多少书,他的肚子里到底藏了多少书?
夫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正是说明此刻自己内心中对王崧舟老师最真切的敬佩。
用王老师的著作《诗意语文》引用中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与大家共勉: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致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2: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