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4 01:27:31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中学教育心理学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具有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看法的强烈愿望。教给学生学法,以教师的导学积极性带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独立学习的人。
三、“小组内轮流改”操作流程的确立
先把学生分成十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上课前每人领到一本非本人的作文本,然后按照老师的提示评改。大屏幕投教纲如下:
(1)反复朗读习作,用红笔画出错字和不顺口的词句,并加以修改。
(2)看文章是否围绕一个中心,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
(3)写评语指出优点和缺点。
实际操作一开始是教会学生运用几种常见符号评改作文,让他们简单掌握互评作文的一般方法,同时让他们努力发现其他同学作文的闪光点。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但这种模式只适合用于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前十周。很快,我就发现了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喜忧掺半的。喜的是:学生可以阅读到同一个作文题目或同一个材料主题要求下的不同的文章,通过对比,他们知道哪些是写得好的,哪些是写得不好的,学生如果自己写得不好,下次遇到相同的题目时,就有可能模仿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去写;忧的是1)相当一部分学生讲不清好或不好的原因,不会“修”和“改”。如: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在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爸爸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家,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做饭、收拾屋子,打发我和妈妈吃过早饭,他又去开出租车。妈妈有腿病,行动不方便,只负责我的学习,每次作业她都要给我检查……”在评改作文时,学生不会发现这是应该写爸爸的作文,而用太多的笔墨去叙述妈妈的事,就显得重点不突出了,其实是应该删去了写妈妈的这一部分的。(2)优生改差生的作文觉得难过天,不知从何下笔;差生改优生的作文却乱如麻。
以上操作流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我反思了许久,找到了几个原因:
1、评改的要求不明确
优秀生由于基础较好,悟性不错,在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等有一定难度的方面都标新立异;而差生,由于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在最基础的审题、拟题、选材、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没掌握好。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所写出来的作文当然是有差异的,如果老师给的评改的要求再不明确,就容易造成学生评改出现混乱。
2、教纲太泛,没有具体可循的修改方向。
3、教师再评环节简单。
最初的模式实践了十个周,我改成了以下流程 (每项10分,除第⑦项外):
1、传授评改方法、步骤,具体的做法和评分标准如下:
(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①题目(是否新颖、有创意、经典、深刻、老套等)
②圈、改错字、错词、病句。
③是否围绕“中心”写一件事。
④卷面(整洁、脏乱)
⑤语言(准确、生动、简练、流畅、通俗易懂等)
(2)深度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