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 法 第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旧知引新知,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和知识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计算、交流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课伊始,以一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作铺垫,让学生重温旧知,作为本节课学习新知的基础。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明确算理之后,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的能力。 2.动手操作,感悟算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设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摆小棒。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把5和7合成的12根小棒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作1个十,与其他6捆(即6个十)相加,得到7个十,从而明确满1个十之后要与另6个十相加,为笔算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奠定基础,使学生经历“满十进1”的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口算。 7+6= 8+4= 9+5= 6+8= 7+5= 5+8= 6+6= 4+6=
2.笔算,指名板演:35+34。 师:做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写竖式?从哪位加起? 3.导入新课。 师:如果将35+34这道题中的34改成37,变成35+37,那么在计算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打好基础。 ⊙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14页例3。
借助“摆一摆”解决“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读题思考,然后列出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35+37)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预设 生:因为要求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就是把二(1)班和二(3)班的学生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师:这道题你会算吗?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摆小棒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预设 生1: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就是60根。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60根加上12根就是72根小棒,所以35+37=72。 生2:我计算的结果也是72,不过我是这样算的,3捆小棒与3捆小棒合起来是6捆。5根小棒和7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我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样就变成了7捆零2根,也就是72根。
师:3捆加3捆是6捆,为什么现在成7捆了?多出的1捆是哪来的? 预设 生:7根加上5根是12根,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2根就变成了1捆零2根,和6捆加在一起就变成了7捆零2根。 师:说得非常好!当小棒够10根的时候就可以捆成1捆,再加起来的时候,就要和成捆的小棒加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1表示的是1个十,计算时要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加。
2.(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算一算。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尝试计算) (2)问题引导,理解计算过程。 师:个位上5加7等于几?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个位相加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 师小结:个位相加满十,要把这个十放在十位上,这就叫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向十位进的1可以在十位上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一个小1,这个小1叫做进位1,表示向十位进1。
师:那么十位上怎么算呢? (十位上3个十加3个十是6个十,还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个十,也就是7个十,所以十位上应该写7) 3.反馈练习。 (1)用刚学到的方法计算教材14页“做一做”中的56+37=,然后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个位上的6+7=13,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个位上写3;再算十位,5+3+1=9,把9写在十位上。在横式后面写上得数93。
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汇报:注意向十位进1时,要在十位上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计算十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2)学生独立做教材14页“做一做”中余下的两道题。做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4.讨论总结。 讨论:这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题应该怎样计算? 总结:像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加法,叫进位加法。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明确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方法,加深对进位加法算理的理解,然后根据算理完成竖式计算,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