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教学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基于这样的观点,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以动手实践为主线,创设学生喜欢的、熟悉的活动情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的奥妙,经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 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教学,通过创设大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封面的宽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一角硬币 小正方体 三角形纸板 曲别针 铅笔 橡皮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忙重新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能用身边的小东西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宽。 1.教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体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人从四件物体(一角硬币、小正方体、曲别针、三角形纸板)中任意选取一件不同的物体去测量。 (3)量好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测量出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4)让选用同一物体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结:(1)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体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不一样。
(2)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该选用同样的物体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测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体(如橡皮、铅笔、曲别针等)去测量课桌面、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的长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课桌面比铅笔盒长,但课桌面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学生体会: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3.让学生用同一物体(如小正方体)作标准去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测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用铅笔去测量课桌面的长、高以及凳子面的宽。 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估一估,量一量。 | 估计一下有多少 个长 | 实际测量一下有多 少个长 | | | | | | | | | |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