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后反思
吉阳区荔枝沟小学 高文莲
突然接到陈求丽老师莅临听课的通知,我真是既喜又忧。喜的是又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忧的是才开学没几天,我似乎还没进入工作的最佳状态,对于刚接手的这个班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喜好乃至他们一些人的名字等等,我的都知之甚少。
然,时间紧迫,事不宜迟。纠结半天后,我选择了挑战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课题选定后,我赶紧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加班加点,总算设计出了自己颇为满意的教学方案。然而,一节课下来,感觉相当欠佳,整堂课的效果和自己所预期的相去甚远,用句现在流行的话评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平复心情,细细反思并结合师傅的点评,现将本课的得失整理如下:
本课主要的优点是: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首先,课堂上,我先通过复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以及把两位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的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运用情境图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加法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在学生讲出各自的口算方法后,我再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说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一一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对这些口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策略:
1、复习题呈现的层次不当。(复习题如下:)
1.口算。
26+30= 48+20= 49+7=
56+3= 24+9= 78+9=
2、在 ( )里填上适当的数。
24=( )+( )
28=( )+( )
35=( )+( )
46=( )+( )
这两道复习题,应该把第二道放在第一道的前面呈现出来,让学生先学会把两位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后,再进行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便以接受。
2、过度依赖媒体的作用,忽视了黑板的板书功效。
在讲授新课时,两道算式题的口算方法我只是通过课件来呈现,讲完了这一环节,课件就翻过去了,所以在后面以文字的方式归纳总结口算方法时,因为文字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那么,如何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这就要结合算式来进行总结,应该充分利用白板两旁的两块大黑板,把这两道算式的解答过程分别板书在两块大黑板上,这样,归纳和总结口算方法时就可以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会更容易很多。
3.整堂课,老师问,学生答,更多的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尝试着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生能够自主解答的时候,老师要学会放手,老师要把握的是在关键处如何去导。
4.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先松后紧。复习环节用的时间超过了10分钟,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些环节仓促而过。一堂课,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复习不能超过5分钟,过渡语言不能超过半分钟。所以课前老师要先摸清学生的解题速度,安排好每个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
5.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不尊重孩子的个异性需求。在教39+44=83时,我先教给学生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39+40=79, 方法二:先算30+40=70,
再算79+4=83。 再算9 + 4=13,
最后算70+13=83。
后又自作主张地教给第三种方法(如下),
方法三:先算40+40=80,
再算4-1=3,
再算80+3=83。
并要求学生抄记下来,完全不考虑学生有抵触情绪。其实,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求,不要把自己的方法强加于孩子,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解答方法。
6.老师的评价没有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在这堂课中,我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奖励了五角星小贴纸,贴在他们的课本上。告诉他们要保存好,期末时,谁的“贴贴”多,谁就有机会当“三好学生”。可能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对这种“奖品”已经司空见惯,居然不大“感冒”(稀罕)。针对这个问题,师傅支招:可以在教室墙上贴一张评比栏,把“奖品”贴在评比栏上。这样,比贴在课本上易于保存,而且一目了然,同学们可以在对比中获得激励。
|
|